「岸內影視基地」參訪暨座談會凝聚共識 創造地方與影視共榮新典範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25 10:00:25)台灣首座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發展的「岸內影視基地」坐落於本市鹽水區,今日於基地內圓滿舉辦「2025岸內影視基地參訪暨座談會」。本次活動邀請了臺南市民意代表,包含立委、議員,以及鄰近各區公所、各級學校校長、台糖公司、市府各局處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由文化局簡報說明岸內影視基地目前的建設成果,也實地現勘各時代場景與後場空間(劇辦、媒體採訪室、道具工坊、室內攝影棚等),旨在加強中央、地方、影視產業三方之間的政策溝通與實務交流,同時深度展現岸內影視基地在促進在地發展與推動臺灣影視產業升級上的成果。
岸內影視基地發展計畫自107年至113年獲文化部前瞻計畫大力支持,為台灣首座由中央與地方合作發展的影視基地,中央與地方共投入6.1億元成功將閒置的岸內糖廠活化改造為國家級影視基地,6年多來產製出多部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成為孕育臺灣故事的重要推手。
為使岸內影視基地更臻完備,臺南市政府再提出114年至117年第二階段的計畫,獲行政院核定公建計畫總經費16億800萬元(中央補助款11億2,500萬元,地方配合款4億8290萬元),累積至今已協拍34部作品,包括已上映的《斯卡羅》、《嘉慶君遊台灣》、《牛車來去》、《火車來去》、《星空下的黑潮島嶼》等,即將上檔的片,包括電影《大濛》將於11月27日上映、《1977年的那一張照片》將於12月24日上映等,明年也將有諸多岸內好戲與民眾見面,敬請期待岸內好片不間斷。
岸內影視基地金鐘強棒不斷,從《斯卡羅》、《嘉慶君遊台灣》、《牛車來去》到今年入圍金鐘獎戲劇類達16項的《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岸內影視基地可謂劇組的金鐘寶地。此外,第62屆金馬獎於22日晚間隆重登場,由導演陳玉勳執導、集結臺灣優秀影視團隊打造的電影《大濛》,在激烈競爭中大放異彩,一舉奪下「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劇情片」四項大獎,更獲得會外賽「觀眾票選獎」,共抱回五座金馬獎,成為本屆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
劇組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12-113年度岸內影視基地搭景拍片團隊徵選計畫」補助,於岸內影視基地進行搭景與拍攝。拍攝期間,劇組與市府密切協作,無論場景需求或行政支援皆保持緊密聯繫,使作品順利完成。為支持優秀影視作品,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也將於電影上映期間主動包場邀請市民觀賞,希望讓更多觀眾感受臺灣電影的深厚能量,同時向努力不懈的影視工作者致敬。文化局表示,此舉不僅是鼓勵作品本身,更期盼持續營造友善的拍片城市,吸引更多團隊來臺南創作。
岸內影視基地營運期間,累計服務劇組人數計51,908人,劇組在正式拍攝前置作業時需要採購搭景材料、道具、服裝、相關設備租用等,同時也需要大量木工、泥做、水電師傅等專業人力,到了拍攝期劇組大隊人馬(導演組、製片組、燈光組、美術組、攝影組等)進駐基地拍片,同時需要大量招募環境演員,為此文化局今年也首次開辦了環境演員培訓工作坊,提供劇組更完善的服務,也為在地居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影視拍攝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業的需求,為在地居民創造了從臨時工到專業服務提供者等多樣化的就業機會。此外,在拍攝完成後,基地配合劇組上映所規畫之行銷宣傳活動、產學合作及基地行銷推廣等開放活動所帶來的觀光參訪人數計38,578人。整體而言,未計算個人薪資所得收入,僅就促進在地經濟活絡上,保守估計至少為地方創造了超過2.1億元的經濟效益。
文化局表示:「岸內影視基地不僅是硬體設施的建置,更是國家級影視產業政策在地方的具體實踐。它肩負著活化在地、帶動區域發展、並為國內影視工作者提供最優質創作環境的使命。透過今日的座談會,我們再次見證了中央與地方共同以開放的態度與前瞻的視野,為臺灣影視產業築夢踏實。」
目前「岸內影視基地」對外開放參觀以不影響劇組拍攝及工程進度為前提,配合劇組行銷宣傳,辦理短期開放參觀活動,基地定位以「發展影視產業製片機能」為主,推廣「影視體驗」為輔,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以16級強陣風造成基地內大量景片損壞拆除,然時代場景中的鋼構骨架皆完好無損且安全無虞,可提供劇組繼續搭設景片進行拍攝,基地內的場景原本就會隨著劇組的拍攝需求而更迭,展現不同的樣貌,目前基地內最新的場景為韓戰的戰俘營及醫療場景,已有多個劇組排隊等待申請使用這些新的場景,足見岸內影視基地多元而豐富的拍攝內容。市府將持續提升優化影視基地專業服務機能,服務更多國內外的劇組,期能創造地方與影視共榮的新典範。
今日參訪暨座談會行程,王宣貿議員及陳亭妃立委服務處代表、林俊憲立委服務處代表、蔡育輝議員等服務處代表也到場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