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作者安德魯‧鐸義格(Andrew Doig),從人生終點「死亡」出發,回溯自舊石器時代迄今人類死因的變遷。他認為,除了醫療知識、公衛建設等科技進展,國家治理技術、社會規範、生活型態、糧產效能等變革,也是促成人類壽命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探討死亡,我們更能掌握未來人類歷史如何走下去。立基於研究失智症的學術背景,作者於末章討論未來基因醫學發展的可能,及其改變人類遺傳疾病的潛力。
本書兼具科學背景與人文洞見,在寫作中帶入醫療史視角,增添書寫力道與思維厚度。
內容節錄
《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
瘟疫、飢荒、戰爭,再加上死亡本身,是宣告中世紀末日的四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Medieval Apocalypse)。反觀當今,人類的主要死因截然不同:心臟衰竭、癌症、中風、失智症。從過往疾病或暴力可能襲擊任何年紀的任何人,農作歉收一兩年就可能引起飢荒的舊世界,我們已經來到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許多國家的問題是糧食過剩而非糧食短缺,若有人不到60歲就死亡,大家普遍的反應竟然是此人不幸早夭。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的差異不勝枚舉,而這些差異也反映在今人死亡的方式上,這本書的宗旨就是說明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現代人的主要死因是什麼?2016年全球總計有5687萬3804人死亡,有些人在醫院因癌症腫瘤病逝,他們有嗎啡止痛,還有摯愛的親友陪伴。許多人死於傳染病,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無法戰勝致命的微生物。有些嬰兒出生後短短幾個小時就夭折,死因是先天缺陷、遺傳異常或產程傷害。其他人則死於奪命意外─車禍、溺斃或遭逢火災。有些人是自殺死的,借助武器或藥物,一死百了。目前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通稱心臟病。排名第二的死因是中風,第三是肺病,包括氣喘、肺氣腫和肺炎。致命的癌症又分許多類別,如果全部加總算作一類,那麼死於癌症的人數幾乎和死於心臟病的人數相當。
當前人類主要死因來自癌症之類的非傳染疾病,是一種全新的現象。為什麼死亡原因改變如此之大?過去人類以小群體型態居住在危險、暴力的世界,很多人死於意外或遭他人殺害,不過人類也在這種情況下逐漸演化。農耕和早期建立的國家固然帶來安全,卻也付出可怕的代價,那就是慢性營養不良,而且絕大多數人一生都必須從事極為辛苦而枯燥的勞動。除此之外,數千年來人類和動物接觸密切,意味許多病原體跨越物種屏障,產生危害人類的新疾病。人口密度提高,加上衛生條件欠佳,使得疾病不斷蔓延,傳染病因此成為頭號死因。
人們後來成功克服傳染病,必須歸功於弄明白了傳染病為何產生,又是如何傳播。一直到19世紀末葉,大家才終於接受具有傳染力的病原體可以散播疾病,進而努力提供潔淨的用水、居家環境和衣物,以去除致命病原體、害蟲、寄生蟲。了解傳染病真正的成因,加上科學方法,使人類有了疫苗和發現治病藥物的計畫,其結果就是傳染病大幅減少,人類壽命從19世紀中葉以降普遍延長。
人類壽命延長之後,心臟病、中風、肺病、糖尿病、癌症固然隨之顯著增加,但是生活方式其實也是這些疾病的重要推手。如今人們吃太多食物(尤其是垃圾食物)、使用藥物、吸菸、飲酒過度,而且懶得運動。即便如此,人類的壽命仍在繼續延長,導致老年人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比率越來越高,包括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氏症,以及其他類型的失智症。
除了檢討今人生活與死亡的方式,我們也要展望未來,探索人類將會如何進入下一場健康照護的革命,到時候運用各種新科技,諸如幹細胞、器官移植、基因改造,將會消滅更多現階段盛行的死因。由是觀之,人類死亡原因的形成,以及如何克服眾多死亡原因的故事,便是醫學知識增長,社會組織改良的故事;它們既是宣揚人類成就的故事,也是擘劃未來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