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唱美麗島40年後 楊祖珺拍片尋覓李雙澤

2017/10/19 15:53(10/19 17:5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台北19日電)解嚴前一度被列為思想有問題,40年過去了,當年唱美麗島的民歌手楊祖珺首度拍攝紀錄片,她說,為的是跟年輕人溝通那個世代,有一群人各自從藝術領域試圖結合關懷社會的精神。

楊祖珺拍攝的30分鐘紀錄片「尋覓李雙澤」22日將在第三屆當代敘事影展當中放映。

李雙澤1970年代推動「唱自己的歌」,催生校園民歌風潮,當年同念淡江、受到李雙澤啟發的楊祖珺表示,為拍攝這部片採訪了超過52名李雙澤的友人,包括作家蔣勳,拍攝時間長達2年半。

今年是李雙澤過世40週年,楊祖珺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說:「心裡想為那個年代留下些什麼,拍這部片是要跟年輕人溝通,李雙澤和一群朋友們40多年前,透過音樂、繪畫、攝影、舞蹈、戲劇落實理想的本心。」

當年唱國語、台語或客語歌曲是件「沒水準」的事,原民語的歌更是前所未聞。李雙澤1976年12月在淡江的民歌演唱會提到,台灣人和美國人一樣喝可口可樂、唱的也都是英文歌,他對台下大學生拋出一個當時年輕人沒有思考過的問題:「我們自己的歌呢?」

「一直到1977年9月過世,李雙澤真正創作的時間不過2、3個月。」楊祖珺說,在李雙澤出殯前夕,她和胡德夫整理李雙澤手稿,找出美麗島和少年中國兩首歌。

她說:「這兩首歌改變了我的一生,對我是當頭棒喝,我告訴自己應自腳底下這塊土地開始行動。」

受李雙澤鼓吹唱自己的歌啟發,楊祖珺放棄留學美國,從象牙塔走出來,決定幫助別人找到著力的方向。

楊祖珺錄製第一張個人專輯時,美麗島雖獲准錄製,但不准公開播放;少年中國和其他好幾首歌遭封殺,連錄製也不准。

她感慨地說:「當年大環境像塊大石頭壓下,這群想靠集體力量做些事的年輕人是大石旁邊冒出的青翠嫩綠小草。而現在沒了大石頭,卻仍只有嫩綠小草,那時代的養分到哪裡去了?」

要把那個年代故事講清楚,要花相當大篇幅。楊祖珺說,這次影展放映的30分鐘片子是她拍攝五大段的第一部份,預計再花半年時間發展成長片。

「拍攝過程出奇順利,因為大家看到時代的變遷,也越來越不認識現下社會,更讓我決心要留下那段歷史。」回想那群朋友激盪出來的集體能量,楊祖珺說:「藝術不可能脫離生活,藝術家有社會性角色,社會責任不應是口號。」

楊祖珺歷經不同社會和政治運動,過程難免遭遇挫折、沮喪、失敗和打擊,會哭,「但這些都是使得生命美好的來源」。

她表示,目睹利益鬥爭,自己的心一度枯掉,不再唱歌。除了應邀到紀念民歌的活動場合,很久沒有公開彈吉他唱歌了。她在當代敘事影展除了放映紀錄片,還將登台彈吉他演唱。

當代敘事影展20日開幕場「時代與歌-亞洲異議歌謠之夜」,放映1977年紀實劇情片「桐潘」之外,邀請楊祖珺與林生祥、和來自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唱作人同台,引領觀眾回顧亞洲1970年代普遍處於政治冷酷、然而也是歌謠與革命的年代。

有人拿她比做美國民歌手瓊拜雅(Joan Baez),楊祖珺表示,以前沒有特別感受,直到看到70多歲的瓊拜雅幾年前聲援「佔領華爾街」行動到現場獻唱,「她讓我引以為傲」。楊祖珺重拾吉他現身亞洲異議歌謠之夜,別具意義。

當代敘事影展10月20日開幕到29日止。10610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