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人工電子眼成夜盲症救星 林口長庚創紀錄

2017/4/13 11:07(4/13 12:2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3日電)41歲高姓男子有夜盲症,病情急速惡化,2年內就眼盲,只剩光反應。長庚眼科團隊為他裝人工電子眼,是亞洲第一例,未來經復健、重塑視覺記憶,可重新看見。

高姓男子曾任建築公司主任,近5年漸漸覺得視力減退,即使白天巡工地,也經常因為看不清楚地上雜物而絆倒受傷。起初還不以為意,但最近2年情況更惡化,視力嚴重喪失。求診時醫師告知是視網膜失養症,即俗稱的夜盲症。

退化性視網膜失養症為視網膜感光細胞因不明原因逐漸凋亡,最初出現夜盲症,最終連白天的視力與視野皆嚴重受損而逐漸喪失。

視網膜位於眼底,功能等同攝影相機的底片。視網膜疾病常導致視力嚴重受損,但視網膜細胞無再生功能,一旦受損,功能無法重建及恢復。退化性視網膜失養症至今沒有良好治療方法。台灣地區估計有8000至1.2萬人罹病,生活功能嚴重受影響。

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表示,人工仿生眼(又稱人工電子眼)原理是將微小刺激電極,接觸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上,搭配患者眼鏡框上攝影機,取得欲視影像,採用類悠遊卡式的非接觸訊號傳遞方式,將處理過的影像訊號,無線傳送至眼內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到大腦視覺區。

不過,因為是經電極刺激,跟一般視覺成像仍有差異,黃奕修說,患者置換人工電子眼後,還要經好幾個月的「復健」。一般人看到圓形,會形成圓形就是長這樣的視覺記憶;但換電子眼後,明明手摸到圓形,眼裡成像會變成三角形,必須經過「轉譯」,重塑「看到三角形、其實是圓形」的記憶。

移植後患者的視力有一定程度改善,根據統計,術後96%患者可見特別形狀物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約60%患者可見約10公尺距離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如精準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已有極大幫助。

目前美國與歐盟已批准人工電子眼可用於後天感光細胞嚴重受損病患,適合接受手術移植病患,視力必須僅餘光感、但無法辨識物體的末期視力。

黃奕修說,除了夜盲症,人工電子眼未來也可望用在黃斑部病變而眼盲的患者,目前正在進行人體試驗。如果成功問世,將可造福更多受眼疾困擾的人。

此外,人工電子眼仍須安裝電極在眼球上,若沒有眼球,仍沒有重見可能。黃奕修說,現在科技發達,已有團隊研究將電極直接裝在腦表面來刺激成像,就算沒眼球,日後也可望突破。10604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