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麥寮青年農民投入 友善耕作成亮點

2018/4/22 16:14(4/22 18:2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小麥原鄉(2)(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22日電)重拾小麥原鄉歷史,整裝再現麥仔寮光采,在使命感的驅動下,一群青年農民大膽嘗試,經營友善農場,夕陽黃昏襯托的麥鬚迎風,成為現在麥寮的新亮點。

說是大膽嘗試,一點也不為過,在「風頭水尾」的偏壤之地,冬季海風強勁的天候環境下,石化工業進駐麥寮,改變了當地居民原本從事農漁業的生活型態,卻有一群現代青年,憑著關懷鄉土、復興小麥原鄉的心情與執著行動,開發出麥寮友善農產的新明星。

嫁為麥寮媳婦的郭慧蟬原本在醫院工作,受到丈夫對故鄉土地深情的影響,辭職回到麥寮,結合丈夫打籃球好友許碩彥、吳子瑋及陳宏瑋,這群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青年成立「月光下友善農場」,投入種植已被人們淡忘的小麥。

民國105年10月故事開始上演,擔任農場負責人的郭慧蟬說,抱著嘗試的心情,用自然農法種下首批小麥,麥子成熟了,卻被麻雀吃掉一大半,但是這第一批的收成,卻讓大夥們相當振奮,成功復育故鄉的麥子。

她說,回想種植過程,懷著忐忑的心呵護麥子,看著從土地冒出的麥稈、一天天長大的麥穗,心情很複雜,點滴滋味在心頭,當聽到村裡老一輩用感動的口吻讚嘆看到麥子的那一刻,總算是比較踏實。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郭慧蟬和夥伴們在第2年邁向契作,今年面積加大到5公頃,接下來朝向拓展20至30公頃的目標,她說,麥寮冬季有強勁東北季風,又夾帶風沙,病蟲害反而減少,天候環境淬鍊出小麥的成長。

麥豐村長吳子瑋說,友善農場的團隊夥伴們,原本對農耕一竅不通,靠著堅持恢復在地光采的想法與行動,由阿里、郭慧蟬夫妻負責耕作及管理,互相協助,一步一腳印前進。

當初嘗試復興故鄉特產小麥,吳子瑋道出考量理由說,先人會種植小麥一定有當地天候環境的特殊性,而走向自然農法的友善耕作,是看上麥寮種植的美生菜能銷往品管要求嚴格的日本,代表當地也可以友善耕作其他作物。

其實剛開始並非種植小麥,而是先從水稻開始,然後又生態養殖白蝦,也是回鄉青年的吳子瑋說,大夥們發現麥寮的冬季不適合水稻,考量天候環境的特殊性,於是決定增加小麥,並加入文創開發,吸引當地小農加入行列。

一群青年農民投入友善耕作的精神與成果,讓當地人看到了,麥寮鄉公所及拱範宮等訂購友善農產、伴手禮,知名度慢慢打開。

麥豐村活動中心預定地是一塊尚未開發土地,用人工播種小麥,等收成後再種植波斯菊之類的觀賞作物,也可當綠肥,促進經濟效益,並達到環境綠美化,另外,麥田對面的陶藝教室及二手書店也已完工,營造麥寮新氣息。

郭慧蟬說出大夥們的新計畫,希望號召更多小農加入友善耕作,然後成立友善市集,讓市集成為麥寮安全農產的銷售平台,展現麥寮的新風貌。(編輯:唐聲揚/張芷瑄)1070422


延伸閱讀》小麥復興運動尋根 找回麥仔寮光采
延伸閱讀》文創開發友善農產 麥寮原味飄香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文創開發友善農產 麥寮原味飄香
172.30.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