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以巴談和 總因仇恨毀於一旦

2014/7/28 23:17(7/29 08:0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台北特稿)以巴協議停火12小時又開戰,雙方交手3週還看不到和平的曙光。而梳理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和平契機並非沒降臨這戰火蹂躪的傷心地,卻因彼此放不下仇恨,談和總是功虧一簣。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28日疾呼,強力支持並敦促各方接受全面人道停火,不知安理會的聲聲呼喚,以巴主事者聽到了沒?還是不予理會,繼續握拳不鬆手?

流亡2000多年的猶太人1940年代,帶著上帝選民的印記和應許,重返迦南流奶與蜜之地,也揭開了至今60餘年以巴衝突斑斑血淚的序幕。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獨立建國,隔天周邊阿拉伯國家組成的聯軍即兵臨城下,意圖消滅這猶太人的國度,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可憐96萬巴勒斯坦人猶如流離失所的吉普賽人,因戰火波及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埋下仇恨以色列的種子。不過危機就是轉機,歷經4度以軍會戰阿拉伯聯軍的生靈塗炭,和平如曙光乍現穿透密布的烏雲。

1977年已故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親赴耶路撒冷,向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承諾一項只要以色列駐軍撤離西奈半島換和平的計畫,隔年締結大衛營和平協定(Camp David Accord),1980年兩國建交。

協定有關緩和以巴衝突的具體內容包括,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在約旦西岸與加薩的自治政權,可惜這項協定並未獲得其他阿拉伯國家認同,埃及孤掌難鳴,和平協定如束之高閣的具文。

遺憾沙達特1981年10月6日遇刺身亡,1982年6月,以色列聲稱剿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出兵黎巴嫩,9月16日以軍撐腰當地基督教派系的卡泰伯黨(Kataeb Party),殘殺夏蒂拉(Shatila)難民營的巴勒斯坦難民,至此大衛營和平協定的努力,前功盡棄。

而這起震驚全球又慘絕人寰的暴行,後稱沙布拉夏蒂拉大屠殺(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二戰期間被納粹荼毒的猶太人反成加害者,備受國際指責。

即使美國堅挺以色列,也只能緩頰說,雖是大屠殺無庸置疑,以「防止及懲治群體滅絕罪公約」(Genocide Convention)的規範界定這悲劇,是嚴重且魯莽的語言錯用。

加上1987年底散居約旦河西岸(West Bank)與加薩走廊(Gaza Strip)的巴勒斯坦人揭竿而起,發動巴勒斯坦民族起義(Intifada),以軍優勢武力鎮壓又掀起國際譁然,國際對以巴衝突評價產生質變。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美國與前蘇聯分別領導的北約和華沙集團對峙的冷戰告終,國際間也瀰漫著緩和以巴熱戰的氛圍。

而1988年已故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當局和巴解組織公開對話,引領巴解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242與338號決議,承認以色列並放棄恐怖主義,更是為熱戰降溫創造契機。

雖然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 Bush)主政後,因不滿巴解無法約束成員對以色列發動恐怖攻擊,切斷與巴解的對話,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東局勢又動盪。

不過同年10月,美國與前蘇聯在西班牙首府馬德里召集和平會談,促成以色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及巴解首度面對面協商,2個月後又在華府會面,繼續磋商以巴和平的大計。

延續先前倡和奠定的基礎,以巴雙方在挪威奧斯陸歷數月及14回合會談,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已故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與已故巴解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敲定奧斯陸協定(Oslo Accord)。

雙方分別在9月9日與10日互換相互承認文件,13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白宮草坪,張開雙臂鼓勵拉賓與阿拉法特握手的歷史鏡頭,激勵全球人心,當天中東依舊驕陽熾烈,卻是耀眼的和平光芒。

與此同時,以色列與鄰國約旦關係也大幅改善。先是拉賓與約旦國王胡笙(Hussein bin Talal),1994年7月25日在華府協議,終止長達46年的戰爭狀態。

8月間,胡笙結束華府行程,專機返回約旦無預警飛越耶路撒冷上空,以色列戰機一路護航,10月26日雙方在以約邊境的阿拉瓦(Arava)由柯林頓見證簽和平協定,11月27日正式建交,和平呼聲響徹中東大地。

不容否認,起初以巴雙方都有誠意依循奧斯陸協定建構永久的和平,像是約旦河西岸的耶利戈(Jerico)及加薩走廊的加薩市(Gaza City)實現自治,為解決以巴矛盾與紛爭奠定基礎。

好景不常,因以色列強調安全優先,巴勒斯坦要求先改善西岸與加薩民眾的生活福祉,雙方意見分歧,以巴在奧斯陸拍板的文件,成了一份協定各自表述,失望和不滿情緒逐漸蔓延。

1995年11月14日,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國王廣場舉行和平集會,拉賓出席,極右翼青年艾密爾(Yigal Amir)的4顆子彈,終結他為以巴和平熱血奉獻的一生,也終結以巴談和的可能,烏雲又遮蔽了和平曙光。

5年後第2次巴勒斯坦民族起義(Second Intifada),導致以巴之間的衝突就像脫軌的列車,脫離奧斯陸協定的正軌越來越遠,連綿不斷的挾怨你來我往如陰霾籠罩,雙方都失去和平之光再臨的信心。

即使如此,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仍在2002年6月倡議中東和平「路線圖」(Road Map),經與聯合國、俄羅斯與歐盟磋商,2003年6月4日以巴領導人與美國元首在瀕臨紅海的約旦亞喀巴市(Aqaba),宣布啟動這項計畫。

當天也是豔陽高照的好天,卻沒人有譜這和平曙光能撐多久,布希則效法柯林頓張開雙臂,鼓勵已故以色列總理夏隆(Ariel Sharon)和當時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阿巴斯(Mahmoud Abbas)相見歡。

這份藍圖分3階段執行,最終目標是2005年實現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可惜以巴互信不足,最後又不了了之,路線圖成了迷宮走不出以巴衝突的死胡同。

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就任後,尋求與伊朗重新開始的機會,試圖為伊拉克、阿富汗、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帶來和平與穩定,可惜伊朗並不領情。

於此同時,國際間瀰漫著伊朗擁核自重的疑慮,盤據加薩的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持續接受來自伊朗的奧援對抗以色列,2008年底至今6年過去,以巴已發生3次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而經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大力奔走,去年7月以巴重啟協商和平協定,可如今凱瑞親自出馬約束雙方停火都不可得,中東特使、前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替老婆辦生日趴,更是傷口撒鹽。

歷經停火與開戰的循環再循環,以巴間的恩怨因死傷的數據不斷累積而越結越深,無奈和平給摧枯拉朽的破壞力道摧殘殆盡,猶如沒屋瓦可蜷曲又空洞的無主幽魂,在加薩走廊的斷垣殘壁裡飄零。1030728

※你可能還想看:
聯合國安理會籲加薩停火 必須對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援助
以色列總理:UN停火呼籲是忽視以色列安全
以巴武力懸殊 哈馬斯為什麼堅持攻擊?
加薩戰事再起 歐巴馬致電尼坦雅胡促停火
以巴可能永續和平嗎?看經濟學人分析
資訊圖表》加薩衝突未歇 死亡人數破千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