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另類街遊 跟著街友去流浪

2015/5/30 09:00(5/30 14:2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有你不孤單」系列報導之1(中央社記者簡育琦台北30日電)萬華有一群人,帶著遊客探尋巷弄間鮮為人知的景點,講流浪經驗,也談生命故事,他們的身分是街遊導覽員,也是曾經餐風露宿的街友。

萬華地標龍山寺前,10多位遊客圍成一圈,聚精會神聽著阿強自我介紹。滿頭白髮的阿強,曾是流浪漢,現在則多了另一個身分--街遊導覽員。

「我頭1個畢業的,頭1個轉型成功的」。65歲的阿強是全台首位街友導覽員,他帶領遊客從艋舺公園、飲酒文化街,一路抵達廢公娼區,介紹萬華特有的人、街友和情色文化。令人大感驚奇的導覽內容,其實來自阿強豐富的社會歷練。

高二開始,翹課混幫派,到處飲酒作樂、打架圍事,阿強形容自己就像是電影艋舺裡的男主角。「吃香喝辣、風花雪月的生活,只是過眼雲煙」,混黑社會真正得到的代價,是長達23年的監獄生活。

出獄後阿強赴大陸經營飾品買賣,遭親友捲走財物,一夕間負債千萬。回台後因為前科求職碰壁,最後花光積蓄露宿街頭。個性愛打抱不平的他,替被欺負的女街友出頭,身受重傷送醫,在社會局協助下撿回一命,卻也因禍得福,認識萬華社福中心的社工張獻忠,鼓勵他參加街友導覽員培訓,開啟新人生。

「想到面對正常家庭的男生女生,自己會自卑」,但為了報答社會局的救命之恩,阿強勉為其難參加培訓課程,卻也慢慢打開心房、重建自信,當其他學員紛紛打退堂鼓的時候,阿強堅持到底,成為第1位畢業的街友導覽員。

現在的阿強面對遊客充滿自信,平均1個月有10場以上的導覽,遊客的鼓勵回饋,讓他每帶一團,內心就多一分溫暖。

另1位導覽員阿和,天性樂觀說話風趣,一開口總能逗人發笑。他睡遍各處騎樓、公園,街頭資歷超過20年。如何在街頭打點吃住,他自有一套求生本領,遊客跟著他,如同經歷了一趟「阿和流浪記」。

少年時期的阿和,為了改善家計,從台東到台北打拚,卻遇上艋舺沒落,工作機會難求。他當過卡車司機、工地粗工,最後染上酒癮自我放逐,開始露宿街頭。

「我是酒鬼,我是感動天協會的幫主」。阿和自嘲,別人是「孝子感動天」,自己則是「孝酒感動天」,日復一日在酒精中昏迷,在醫院病床上醒來。最終在信仰帶領下,阿和才走出醉生夢死的生活,透過社會局協助,開始做起以工代賑的清潔工作。

因為喜歡和人交談的個性,阿和成為街遊培訓計畫的人選之一。雖然因兩度腦部開刀影響記憶力,但阿和勤背資料,看書充實自我,一趟兩小時的徒步導覽,總能滔滔不絕和遊客分享。

有了社區清潔工作加上導覽輔助收入,阿和的房租已不成問題,唯一的遺憾是久未見面的家人。

「我在小孩最黏人,最需要我的時候走了」談起一雙兒女,阿和收起笑臉。當年他一聲不響離家流浪,一走就是幾十年,至今仍未獲得孩子諒解。談到未來心願,他眼神充滿懊悔,「只希望能再和兒女回到從前」。1040530

一趟歐洲行 改變街友命運

「有你不孤單」系列報導之2(中央社記者記者簡育琦台北30日電)萬華另類旅遊組織「街遊」去年上線,讓遊客大開眼界,計畫發起人曾文勤,原本從事科技業工作,因為1趟歐洲之旅,促成台灣街遊的誕生。

2013年春天,人在倫敦的曾文勤,參加由街友導覽的「另眼看倫敦」(Unseen Tours),不走訪熱門景點,而是深入巷弄,聽導覽員談論弱勢議題或自身流浪經歷,從此顛覆對街友的刻板印象,深受感動的她,當下決定把這項創新的社企模式帶回台灣。

回台後,曾文勤透過朋友牽線,找到長期從事街友服務的張獻忠,再連結萬華社區大學以及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資源,為街友量身打造培訓課程。幾個不同團體,因為共同理念合作,讓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慢慢實現。

張獻忠深耕萬華10多年,街友們稱他為「丐幫幫主」。他從輔導的個案中挑選不會怯場、有基本口條、又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適合人選,加入培訓。雖然多數人興趣缺缺,但看在張獻忠面子,勉強答應,但這群早已習慣不受拘束的街友,還是讓計畫執行初期面對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

「我就被阿和放鴿子3次」,曾文勤說,街友認為街遊只是說說而已,從未當真。另1位街友阿強即使赴約,但因為從來沒有跟良家婦女講過話,自卑得不願意開口。直到曾文勤調整高度,以朋友的身分和街友搏感情。

負責為街友上課的萬華社大徐老師,開玩笑說自己是被陷害的,接下任務才發現是個燙手山芋,和其他學生不同,為街友上課時,她得先規定學員不許喝酒、抽菸才行。另1位呂老師也坦言,要把這些野馬栓住,乖乖聽課,是何等的困難。

兩位社大老師1個扮黑臉,1個扮白臉,第1期課程先帶領學員走訪古蹟,培養他們的文史知識和表達能力。第2期再引導學員分享自己的流浪經驗。歷經半年培訓,通過評鑑的3位街友,去年7月正式上線。

導覽採收費制,1人收費300元,門票收入6成歸導覽員,剩下的4成支付成本。即便台灣少見付費導覽,遊客接受度仍高,營運不到1年,已經有近2千人報名,口碑發酵帶動街友議題的能見度,超乎預期。

「表面上是街友成功了,實際上是社會打破藩籬」,萬華社大呂老師認為,街遊的最大收穫,是社會願意給街友1個機會。

不少學生團體、企業,甚至海外遊客,紛紛報名街遊導覽,對街友的故事感同身受,「我們自以為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一群人,其實有他的無奈和辛苦」。

不只街友的能耐不被看好,街遊團隊也因為只培訓了3位導覽員,而遭到質疑。不過芒草心協會執行長李盈姿樂觀的說,街遊只是倡議,最主要是希望帶動其他的街友服務,進而提升對街友議題的關注。同時以轉型成功的街友為例子,鼓勵更多此刻徬徨街頭的人。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3千多位街友,平均年齡55歲,多半只有小學學歷,只能從事清潔工或臨時工等勞力密集產業,工資相對低廉。

張獻忠分析街友形成原因,不盡然是懶散、不努力不工作。部分街友可能受產業結構變化影響,技能不再被社會需要。或是因為職業傷害,失去工作能力,這些原因一般社會大眾比較不了解,其實只要有適當的輔導,這些街友都能重回社會。

1趟歐洲之旅,改變1個人的視野,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另1個族群,也讓部分的社會邊緣人,有機會重拾尊嚴。10405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