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紐約時報新總編的5大數位挑戰

2014/5/28 19:05(5/28 20:5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紐約時報5月14日無預警撤換總編輯Jill Abramson,由她的副手Dean Baquet接任。這位紐約時報史上首位非裔總編輯,除了要重新調和內部管理(Abramson去職的官方理由),也得面對甫出爐的紐時創新報告(Innovation Report)點出的幾個問題。

紐約時報創新報告點出的問題不單是紐時的問題,也是全球許多傳統媒體轉型數位化必然碰到的共同問題。

1. 網站首頁不再重要

網站首頁的瀏覽量下降,首頁的價值也跟著降低。紐約時報的讀者只有三分之一會到首頁,到首頁的讀者停留時間也縮短;去年網頁瀏覽量和訪客平均停留時間下降幅度都達兩位數之多(理由很簡單:大部分讀者都是經由社群或搜尋等方式,直接進入特定新聞頁面,而不是從網站首頁慢慢逛進來)

可以預見,未來紐約時報將不再依賴網站首頁傳布新聞資訊,而是必須鼓勵讀者分享紐時的內容,也就是社群行銷;這不單是業務部門要著力,新聞部門也必須參與。

2.舊酒裝新瓶紐約時報資料庫存有1470多萬篇文章,但是很少想到去挖掘這些舊文,因為紐時比較關注「新」聞。反倒是其他媒體從重製、重新包裝紐時的舊文,獲得高流量。例如,Andrew Phelps利用紐時的素材,在Flipboard建立的「紐時精選」創下驚人的流量;為什麼紐時不在自己的平台來做呢?

關於重新包裝素材的案例很多,例如,紐時製作曼德拉逝世專題時,將相關新聞素材整理成專頁,並加入結構資料的標籤,自搜尋引擎而來的流量立即提升52%。

3. 一用再用的模板紐約時報網站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報導,是一個關於「英語口音的小測驗」,透過讀者選擇的語句表達方式,來判斷他說的英語接近美國哪個地區的用語;這個小測驗累計點閱次數高達2100萬次。

這個小測驗很有效,但是能不能輕易複製、套用到其他的題目上呢?

紐時傾向在一次性的專案/報導(例如超威的「Snow Fall」)投入大量人力、資源,創造很炫的效果,可是BuzzFeed、Vox等新媒體是設法建立可一用再用的模板,讓他們的編採團隊輕鬆使用,例如BuzzFeed的小測驗很受歡迎,而且很容易一再複製。 4. 提供個人化內容

紐約時報提供給讀者的個人化內容,其實不大成功。目前主要是提供讀者沒注意到,但系統判斷他可能會喜歡的內容,只是這招沒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招致很多抱怨;這可能是因為演算法則運用不當。

個人化內容的目標是雖然所有讀者看到的頭條新聞都一樣,但每個人在頁面上看到的其他文章不一樣。當然,新聞部門得要先釐清究竟要在網站、App上做到多大程度的個人化,這個工作才能繼續推動下去。

紐時創新報告建議這麼做:

●建立「追蹤」功能:當讀者喜歡的內容出現時,透過電子郵件、手機、追蹤系統主動提醒,讓讀者輕鬆追蹤明確的議題或專欄作家。

●針對事件建立「標籤」,持續注意特定事件、議題的發展:過去紐時沒有做好「標籤」和「結構資料」,不但無法建立有效的資料庫,也無助新聞內容、照片的搜尋或銷售。如果能好好發展標籤,需要的人會自動找來,讓新聞的壽命延長。

5. 更重視社群行銷

目前紐約時報網站有將近十分之一的流量來自社群媒體。問題是,報社並沒有指導同仁如何好好利用社群媒體。真要有效推廣自家報導,需要把社群行銷融入記者的日常工作流程。 紐時創新報告舉例,ProPublica要求記者交稿時同時提出5個推特參考貼文,編輯在推出專題報導時也要開會討論社群行銷策略。路透社則是聘僱2位專人專門把未受矚目的報導找出來,重新包裝、重新上架。

報社記者、員工個人的社群行銷(或使用經驗)對於報社的社群行銷是有效的,而且很多時候,優秀的社群行銷者是在編輯室外、產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出自己的技能。

紐約時報的經驗,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全世界多數媒體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裡,轉型企圖心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這個落差來自對於新媒體特性、目標讀者,甚至對於自身資源的不了解,以及新媒體技術進步迅速,永遠只能在後追趕的窘境。這分報告只是一個開始,就在我們為這份報告做結的此刻,更多的變化正在浩瀚無邊的網路世界裡悄悄發生。

※你可能還想看:
紐約時報創新報告 新媒體浪潮懺情書
紐約時報內部「創新報告」原文全文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