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諾貝爾經濟學獎2得主 他們的貢獻為何?

2016/10/10 19:59(10/10 20:2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10日綜合外電報導)英美雙重國籍學者哈特(Oliver Hart)和芬蘭學者荷姆斯壯(BengtHolmström)因為對「契約理論」的貢獻,共享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他們的理論「對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和制度,以及契約設計的潛在缺憾相當可貴」。

社會中存有許多契約關係,包括股東和高級行政管理層之間、保險公司和車主或公家機構和其供應者。這種關係通常會牽涉到利益衝突,必須妥善設計契約,以確保各方做出對彼此有利的決定。

今年的桂冠得主研究契約理論,在契約設計方面分析多元化議題的綜合性框架,例如高層主管的績效薪酬、保險自付額和共付額,以及公部門私有化活動。

荷姆斯壯1970年代的研究顯示,委任人(例如公司股東)應該為代理人(公司執行長)設計出最優契約。荷姆斯壯的資訊性原則明確陳述,這份契約該如何將代理人的薪酬跟績效相關的資訊做連結。

他使用基本的委任代理模型向眾人展示,最優契約是如何謹慎權衡風險和誘因的。

荷姆斯壯在最新的研究中歸納這些結果後,做出更實際的設定,換句話說:員工不只得到薪酬獎勵,反而還有潛在晉升機會;代理人費工夫在處理許多任務上,委任人只觀察到部分面相的表現等。(譯者:中央社陳昱婷)1051010

哈特獲經濟學獎 學生紀志毅讚優秀學者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10日電)2016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英美學者哈特和芬蘭學者荷姆斯壯獲得。中興大學財經系教授紀志毅說,自己曾修過哈特的課,他是標準學者個性的好老師,也是優秀學者。

紀志毅表示,1991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修過哈特(Oliver Hart)所開的經濟學課,哈特的個性和上課方式都比較中規中矩,並未太風趣活潑,但也不會太嚴肅無聊,笑言他就是標準學者個性。

他指出,經濟學以前在生產部分有個「新古典理論」,就是將工廠想成是一個黑箱子,但裡面發生什麼事都不管,只看工廠用多少生產要素和產出多少東西;後來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寇斯(Ronald Coase)認為這樣不對,便開啟隨後的契約理論。

紀志毅說,這期間除了有許多學者參與貢獻外,哈特和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öm)則接續傳承,由於契約內會有資訊不對稱,包括勞資雙方都有,他倆便將契約受限制部分和無法訂定部分再更深入去談。

這兩人都是優秀學者,且博士論文就已經很出名。紀志毅認為,雖然還沒細看得獎原因,但分析這兩人研究都是將契約理論用在大家沒想過的問題上,像是哈特就發展不完全契約理論及相關衍生問題,荷姆斯壯則應用在財務理論上,衍生出新的角度,是和多數研究不同之處。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則說明,契約理論是非常基礎性的研究,但可運用的範圍相當廣,簡單說就是將有限資源做有效利用並達到最高效益,而資源就是要透過契約來發揮最大效用。

他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這兩人,就是希望喚醒大家對資源有效運用有進一步認識,不要盲目沉溺於資源耗用。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說,今年桂冠得主研究契約理論,在契約設計方面分析多種議題包羅廣泛的架構,哈特和荷姆斯壯創造出這套新的理論工具,對瞭解現實生活契約和制度,以及契約設計潛藏的陷阱有所助益。1051010

※你可能還想看:
諾貝爾經濟學獎 趣味數字報你知
頒經濟學獎 原來不是諾貝爾遺願
諾貝爾獎金源源不絕 原因是什麼?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你還記得他的貢獻是什麼嗎?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