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長庚團隊研究新發現 顛覆既有記憶形成學

2017/8/10 14:04(8/10 15:0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睿騏桃園10日電)長庚大學副教授吳嘉霖團隊研究發現,果蠅短、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兩套截然不同的機制控制,顛覆以往科學界對於記憶形成的認知,不但成果獲得肯定,更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

吳嘉霖今天於長庚大學受訪表示,人類如何將學習經驗轉為記憶儲存一直都是科學界想解開的謎。過去研究認為大腦學習新經驗後,會先以短期記憶形式存在於大腦內,隨著時間的推進,短期記憶會慢慢轉變為長期記憶並儲存,但團隊以創新實驗方式竟獲得不同於過去研究的結果。


延伸閱讀》想邊睡邊學習嗎 研究:別睡得太深就可以

吳嘉霖表示,透過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60%,且腦中神經迴路負責控制各種與哺乳類動物相似生物行為的果蠅為對象,進行研究發現短、長期記憶是同時且獨立被寫入不同腦區,根據時間長短不同,提取不同腦區記憶資訊。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形成,其實是由兩套截然不同的大腦神經迴路與分子機制所控制,也就是說,長期記憶並非由短期記憶轉化而來。

團隊的另一名成員同時也是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醫師表示,這項研究成果雖然與現在主流觀點迥異,卻能合理解釋老年失智的臨床病徵,像是病患往往只有短期記憶喪失,但長期記憶卻不受影響,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腦一開始在處理兩種記憶資訊時,就是完全獨立且彼此不相互影響的結果。

吳嘉霖表示,在科技部與長庚醫院的經費支持下,研究團隊完成了這項重要研究,並於今年5月登上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也讓台灣團隊的研究成果獲國際肯定,未來也會持續致力於探索記憶形成的機制,期盼於不久的將來,能對老年失智的預防與治療提供新方向。10608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