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淨零到自然正向 企業治理與揭露的進化
(中央社財經訊息服務20251125 17:26:29)面對全球永續浪潮,臺灣企業已逐步建立淨零目標與策略,並將依循IFRS永續揭露準則(ISSB Standards)強化氣候治理。下一階段的挑戰是,企業如何將「自然正向」納入核心治理與風險管理流程、並透過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展現企業對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的責任與行動力。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永續發展目標聯盟於今(25)日共同舉辦第8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暨安永第10屆企業永續論壇,以「從淨零到自然正向:企業治理與揭露的進化之路」為主題,聚焦企業如何整合ESG決策、風險管理、自然資本揭露與IFRS 永續揭露準則,打造兼顧環境與商業價值的新世代企業韌性。論壇中,邀請到國泰金控永續辦公室協理黃靖涵分享與多元利害關係人合作從氣候走向自然議合的推動經驗。

企業結合自然策略性價值與本業優勢,可發展可持續競爭優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施友元助理教授指出,台灣生物多樣性豐富且工廠密度高,具有獨特性,但政府政策逐漸重視,自然相關風險對企業是風險也是機會,企業如何將自然相關風險轉化為策略價值已成為國際趨勢之一。
國際上,企業可透過各種創造方式進行,從合規到創造可持續性競爭優勢:(1)從價值鏈著手,進行市場差異化;(2)強化供應鏈韌性;(3)結合本家優勢和自然資源,進行本業創新;(4)利害關係人參與。
自然資本成企業競爭力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楊嘉棟指出,全球超過一半GDP仰賴自然資本,但生物多樣性正快速下降,企業面臨忽視自然風險的營運與財務衝擊。國際框架如 TNFD、GRI 101 、 ISO 17298 已要求企業必須評估與揭露自然依賴、影響與風險。臺灣則透過 TaiBIF與TBIA整合跨機關生物多樣性資料,提供符合 FAIR 原則的物種、棲地、保育區等開放數據,協助企業依LEAP流程進行自然盤查、風險評估與策略制定,推進企業邁向2030自然正成長。
國土生態綠網 × 保育共生地 打造企業參與自然治理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任技正石芝菁分享,臺灣具有高度生物多樣性,但淺山與平原地區正面臨棲地破碎化、生態功能下降,成為保育關鍵。政府以「國土生態綠網」串聯森林、農地、河川與都市藍綠帶,作為達成目標的重要基礎。透過保育共生地(OECMs)認證,鼓勵企業、社區與政府共同參與,以永續利用方式推動棲地管理與生態復育。企業也可運用綠網圖資識別自然風險,依 TNFD 推動自然相關揭露,加速落實自然正向治理。
安永自然轉型策略:TNFD不只是揭露,更是企業韌性與價值創造的導航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曾于哲指出,全球半數GDP高度依賴自然及生態服務,企業若不正視,將面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目前全球已有7項地球系統運作限度超出負荷,自然減損不再只是CSR(企業社會責任),而是攸關策略性風險管理的課題。
曾于哲強調,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框架是企業轉型的關鍵導航。安永將協助企業運用LEAP方法學,透過定位(Locate)供應鏈與自然介面、評估(Evaluate)依賴與影響,精準辨識實體與轉型風險,展開自然轉型計畫。企業運用安永的EY NAT數位工具,更可將自然風險空間化、量化,並制定水資源排放、零土地轉換等的科學基礎目標,將自然議題從單純的風險,轉化為市場韌性與永續價值的創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