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在舊衣回收箱旁的玩具,守如忠心的護衛犬默默守護。在遺棄與待回收之間,依然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我們到底在吃烏魚子?還是在咀嚼現實?
90+組的蒙古阿公,與其他80+組的阿公們一起同場競技,蒙古阿公自起跑就一路領先,在抵達終點前還加速衝刺,驚得我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茫茫人海中一個小身影抓住了我的目光,因為他的表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週間幾乎每天都有公開活動,屢屢利用這些場合接受媒體提問,也多次在空軍一號與媒體記者對話,被形容為美國史上「最透明、最平易近人的總統」,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請看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記者的報導。
黃武山帶著「山宛然」跑遍全台200多所國小,當初在國小校園裡被布袋戲電到的小學生,如今在各處校園裡用布袋戲電小學生。
1960年比屬剛果獨立前後,滿載家鄉期望的剛果人來到布魯塞爾留學,卻因白人歧視而很難租到房子,1961年在慈善團體協助下興建了「非洲之家」宿舍,圍繞著生活所需的商圈便開始成形……
他從事布袋戲演出及教學超過一甲子,強調學布袋戲要學「活」戲,不能學「死」戲,戲氣、戲肉要做出來,不能只做戲殼……
歷經內台、賣藥團、外台到文化場等不同布袋戲發展階段,江賜美本人就是一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見證了台灣布袋戲的興衰。
他曾為了自己的理想離開父親的戲班,父親過世後,他重新回歸,用新科技與劇場概念助哥哥一臂之力,就是要找回戲班昔日榮光,重溫父親在戲台上的笑容⋯⋯
國小六年級讀兩個禮拜就去當學徒,人生三度大起大落,丁振清從「跪拜王爺」那一刻開始,就知道這輩子不可能離開布袋戲……
劇本,是首發,出版社精心印製了小手冊,便於現場觀眾參照、拜讀;讀劇,是首演,樊光耀也不諱言,搞不好就只有這場了……
疫情期間,+0是眾人最殷切的期盼,當黑暗中的地標傳來好消息,彷彿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
熟悉廖鴻基創作脈絡的讀者應該對於「海湧伯」的人物形象感到親切熟悉,漸次喚醒《討海人》篇章裡的老海人氣息;而小說中扮演著重要轉場的男主「清水」/「濁水」,則隱約重疊了作家本人的內在與外在形象。……
創作屆滿11年,數位時代已翻過好幾個山頭,此刻謝杰樺已能肯定地說「肉身經驗確實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