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裡的一切都是藝術品,當解說人員也完全融入館中氣氛,誰說這不是行為藝術……
旁觀者看別人的愛情,是夕陽還是黃昏,只能各自解讀。
在南部縣市的一場造勢場合,我從高點俯瞰晚上即將舉辦的選舉造勢晚會,選舉人的旗幟、紅色塑膠椅凳,整齊擺放排列,猶如苦心孤詣的一畝田……
佇立在舊衣回收箱旁的玩具,守如忠心的護衛犬默默守護。在遺棄與待回收之間,依然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正值印度重要節慶「排燈節」期間,這項如同台灣人過農曆新年一般的節目,象徵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知識戰勝無知,在印度文化中有深遠的含意,排燈節對不同地區、宗教的人,也有不同的意義……
聖‧克萊爾能夠在一個交響樂團擔任音樂總監35年,屹立不搖,持續帶給社區與世界新活力,即使不在國際樂壇當紅炸子雞之林,但他不曾消失的熱情,已經在古典音樂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椰棗在埃及,不僅是一種美味營養的水果那麼簡單,椰棗果和椰棗樹不僅深植於埃及的歷史和文化中,其價值和地位也持續以豐富的面貌,深刻反映和體現在埃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這場別開生面的劇場,不管詩人在場或不在場,詩都是要傳唱的,都是要撥弄心弦的,都是要野蠻生長的,然後跳脫文字的牢籠,長出自己的姿態……
今日可能很難想像當時「台北捷運女孩觀察日誌」系列的火紅程度。林祐聖笑說,這就有點像年輕人聽爸媽談當年經濟起飛賺錢多容易,「觸及率至少都是17、18萬到30萬或更高也有,一堆人都會來留言標記自己的朋友,問朋友『這畫的是妳嗎?』」
她們不是要將女生歸類為圖鑑上的都會女孩、文青女孩或是小資女孩,而是將每一個人視為新奇物種,記錄下每個人的特別,有一百個台北女生,那圖鑑上就會有一百個女孩,因為台北女生,或甚至是台女,每個人都該擁有不隨便被定義的價值。
人們看似離書本愈來愈遠,但美國利用圖書館的民眾卻有增無減,而且與社區緊密結合,無論是為「夾在書中的小物」辦特展,還是捐千萬遺產給圖書館,許多關於圖書館的小故事,讓人看見不可思議的改變。
透過觀景窗,長鏡頭的裡面,那個身影有點馬力歐的樣子。 倏地,身上的變裝褪去,一名西裝筆挺的男子,手裡拿著紅色的球。原來,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罹患精神疾病之人,究竟是需要幫助的病人,還是社會治安的罪人?世界各國至今仍爭論不休。日本2003年頒布的《醫療觀察法》,便是彌補《精神保健福祉法》之不足……
熟齡社會來臨,表演藝術場館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就兩種不同型態與功能的機構,從過去脈絡與現有策略來思考未來的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