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抗議示威──法國公民必修課 深信街頭寫歷史

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陽光普照。維歐蓮(Violaine)拿著法國號,和上百名樂手共同站在活動現場,準備為活動帶來音樂與朝氣。也因為有了他們,示威遊行時常就像場嘉年華。
2025/5/4
文、攝影:曾婷瑄

法國是浪漫、藝術和詩歌的國度,也是示威、抗議和罷工的國度。可以說,只要法國人一不滿,走上街頭就成了再自然不過的反射動作。

在法國近20年,大小示威、抗議、遊行參加不下數百場。從過去和朋友純參與,邊走邊聊享受愉快時光,到近年來為了報導衝到前線拍攝警民衝突。

法國,把我訓練成一個街頭能手,總是能在最快時間察覺「騷動起點」,再以手刀穿過人群,擠到拍攝第一排就定位。又或是在警方集結,準備以盾牌肉身「衝刺」,衝散滋事份子之前,感受到「風雨欲來」的緊張情勢,然後趕緊閃到既不會擋到警察路線又能拍到畫面的地點。

法國人常在街頭寫歷史。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人們發現,走上街頭可能顛覆政權;街頭因此轉化成了表達政治立場的公共場域:只要不同意政府,法國人的直覺反應就是表達不滿,嘗試改變政策。

自此之後,從1968年持續7週造成政府癱瘓的五月風暴、2016年反勞工法改革持達半年的抗爭,到台灣民眾可能仍記憶猶新的2018年黃背心運動,以及近兩年風起雲湧的反退休制度改革抗爭,法國抗議浪潮一波接一波。

街頭示威塑造了法國社會與政治生命,「抗議」可說是法國人生活的藝術,也是意見交流的重要場域。(攝影:曾婷瑄)

上街 非得要很嚴肅

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陽光普照。維歐蓮(Violaine)拿著法國號,和上百名樂手共同站在活動現場,準備為活動帶來音樂與朝氣。也因為有了他們,示威遊行時常就像場嘉年華。

這幾年來,法國抗爭中警察衝突情況越來越嚴重,氣氛很緊張。「音樂能協助安撫可能會因此害怕不敢上街的民眾。我們知道有時會有危險,但即使困難,我們仍試著演奏音樂,因為這能帶來歡樂。能彼此聚集是很棒的,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她說。

遊行上有人演奏,有人跟著熱舞,也有人扛著創意標語、穿著奇裝異服,盡情展示自己的政治態度。遊行示威,就像是大型的意見交流場。

這種血液中的熱情,讓來自俄羅斯的阿莉娜(Alina)特別有感。勞動節她和男友走上街頭,告訴我,她的國家沒有示威抗議的傳統。

來到法國後她很吃驚地發現,上街並不是一件非得是很嚴肅的事,或必須發表嚴肅論述。上街抗議其實只是表達「這事與我有關」,並和朋友共同度過愉快的時光。

阿莉娜說:「我和男友一起來,跟朋友相約街頭,一起喝杯啤酒。過去同樣信仰的人們在教堂相聚,上街彷彿就是這種傳統的化身,你上街,遇見和你有相同想法的人,彼此打氣。」

法國示威中的暴力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容忍的。五一勞動節巴黎遊行接近尾聲時,隊伍前端出現上百名「黑塊」,砸毀特定商家,扔擲炮竹。大量警力「衝刺」,企圖衝散群聚者。(攝影:曾婷瑄)

暴力 如影隨形

示威是觀察法國人並與其交流的最棒場域,參與者會非常樂意與你交談。然而在此提醒任何想參加遊行的讀者,通常在活動尾聲之際,暴力情勢很可能出現在隊伍前端!

燃燒的垃圾桶、被砸碎的店家櫥窗、焚毀的路障、輪胎等,這些畫面也成了遊行的日常。社會學者阿瑪迪厄(Jean François Amadieu)說,「很不幸地,在法國傳統中,和平示威顯然不夠」。

之前我目睹過路邊被黃背心示威者點燃的重機,黑煙刺鼻,爆炸聲讓人心驚。勞動節巴黎遊行這天,我看見全身黑衣黑褲、黑布掩蓋口鼻的「黑塊」(Black blocs),拿工具砸向公車站玻璃,還強硬地禁止任何人拍攝,否則一群人會將你團團圍住,開始搶你手中相機。

別問我為何知道,因我就曾是那位苦主,所幸當下有不少人解圍,才讓我逃過一劫。「你要拍他們要隱密一點,也別跟他們爭辯,結果會很不好」,一位拿著專業攝影機的大哥輕聲提醒我。

當然,我也數度目擊警察暴力,向無辜群眾大規模噴灑胡椒水;又或者過度執法和控制示威者,以「圍籠」方式禁止參與者隨意進出,令人大為光火。

民眾提歐(Théo)就跟我說,「抗議是很重要的權利,即使有時警察不遵守這項人權」。他也指出,通常隊伍前端跟中後端常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氛圍。前者常會傳出暴力;後者則一般來說都非常安全,甚至很歡樂。

對法國人而言,示威中的暴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眼見黑塊砸壞店家櫥窗、扔擲爆竹,搖著頭顯然不欣賞的兩位阿姨仍我說,「只要黑塊鎖定財團店家,則可以接受;但焚燒路邊車輛,那絕對不行。有些人是魚目混珠的破壞份子,不是真正的黑塊」。

法國遊行中常可見家長帶著孩子一同走街,讓他們從小對公眾事務參與耳濡目染,共同建構政治概念,學習做一位公民。(攝影:曾婷瑄)

帶著孩子 來一堂街頭公民課

上街不僅是「基本權利」,更是法國社會集體表達的政治傳統。隊伍後半段,民眾大多都會沈浸在如同嘉年華一般的氛圍中。人群跟著音樂載歌載舞、高呼口號,或跟攤販買小吃、啤酒,在陽光下席地而坐。

其中可看到不少家長,都帶著國高中,甚至國小的孩子一起上街,讓他們從小對公民參與耳濡目染。政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安-克萊兒(Anne-Claire)告訴我,法國人確實很喜歡示威,一邊表達想法,同時享受團結凝聚的感覺。

她總會帶著10歲的女兒參與示威、投票及各種組織會議,五一這天也不例外,「這是法國公民生活,跟著我她能直接學習」。

一旁的佛羅(Flore)也說,「法國人愛上街是我們的革命傳承,我們不會讓上位者得逞,不高興就要表達出來」。這天她帶著國中的兒子,共同建構政治概念,學習做一位公民。

法國人是不怕衝突的民族,尤其強調在公共領域發聲的重要性。街頭示威塑造了法國社會與政治生命,「抗議」可說是法國人生活的藝術。建議來法國的朋友,有機會走上街頭,體驗法式抗爭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氛圍。最重要的,注意安全!

主題照:五一勞動節巴黎遊行,氣氛宛如嘉年華,銅管樂隊激情演奏,一名舞者揮汗熱舞,歡關民眾熱烈掌聲。(攝影:曾婷瑄)
172.30.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