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埃及法老為何拒吃葡萄乾?
因為他不想變成椰棗木乃伊。
這是流傳在埃及民間的笑話。
喜歡在話語間巧妙運用詼諧幽默的埃及人,這次敢斗膽拿握有絕對權力的法老王來開玩笑,想必也是仗著有椰棗當靠山,因為,椰棗在埃及被賦予更至高無上的地位。
讓埃及法老也瘋狂的椰棗,是穆斯林的生命之果,也是埃及人口中的「沙漠麵包」和「綠色黃金」。
椰棗在埃及,不僅是一種美味營養的水果那麼簡單而已;椰棗果和椰棗樹不僅深植於埃及的歷史和文化中,椰棗的價值和地位也持續以豐富的面貌,深刻反映和體現在埃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埃及椰棗和椰棗樹的故事,可說是一部從古代神廟到現代餐桌的史詩。
椰棗樹因壽命長,且可在惡劣環境中茁壯成長,因此從遠古埃及,即為其賦予神聖的象徵意義,與代表生命和永恆的諸神緊密相連。比方,椰棗樹身姿挺拔、枝葉繁茂的形象,就被用來象徵古埃及愛神、美神、母親和兒童守護神「哈索爾」(Hathor)的強韌生命力。
在埃及的墓葬藝術中,也常出現人們爬上椰棗樹採摘果實的場景,寓意死者將在來世獲得滋養和永生。
此外,伊斯蘭教經典《可蘭經》(Quran)多次提及椰棗樹,由此可看出椰棗還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
《可蘭經》(19:25)說:「你向著你的方向搖撼椰棗樹,就有新鮮、成熟的椰棗紛落在你的面前。」
這是可蘭經關於椰棗最廣為傳頌的經典記載,強調椰棗的滋養和療癒特性。當聖母瑪莉亞在分娩耶穌感到劇痛時,真主啟示瑪莉亞可搖晃椰棗樹的樹幹,讓她食用自然落下的椰棗果實來補充體力和減輕分娩痛苦。
這段為人熟知、深植人心的故事,為椰棗在伊斯蘭文化層面上,增添一層神聖、純潔和慈悲的色彩。
《可蘭經》(55:68)說:「他們在樂園中,將有椰棗和石榴。」
在這段經文中,樂園被描繪為有椰棗和葡萄等美好果實的永恒天堂,並將椰棗象徵為,教徒在樂園中所追求的幸福和富足。
《可蘭經》(16:11)說:「祂為你們而生產莊稼、油橄欖、椰棗、葡萄和各種果實。對於能思維的民眾,此中確有一種跡象。」
此段經文將椰棗視為真主賜予人類的恩典,並提醒教徒,要反思來自大自然的恩典和造物主的偉大。
因此,在中東阿拉伯半島和北非這種嚴峻的沙漠氣候環境中,具有強韌生命力的椰棗樹,便成為中東北非居民的重要食物來源。
記者環顧開羅各地街頭,目光所及之處,皆不乏椰棗樹的身影。或路樹、或街燈、或電線桿,甚或公家機關大門造型——無論是抽象符號或是具象圖騰呈現,椰棗樹巍然聳立的姿態,宛如一道強大的精神象徵,令人深切感受到它那股厚實的內蘊力量。
椰棗樹的意象,為旅埃遊人帶來一種深刻的視覺印記。
埃及是全球最大的椰棗生產國,年產量達190萬公噸,一度占全球18%,全埃及種植的椰棗樹超過1600萬顆。因此,埃及也是重量級椰棗出口國,每年從椰棗出口貿易賺取超過5億美元的巨額收入。
椰棗在樹上會經歷4個成熟期,從未成熟期(果實呈綠色)、全長期(果實轉黃或紅,或粉紅色)、成熟期(果實開始變軟),到全熟風乾期(果實完全軟化,且呈深棕色糖化後的乾果狀)。
在炎熱和乾燥的埃及南部,7月就可以開始採收椰棗;而在氣候相對溫和些的北部地區,則可能直到8月才開始採收到11月。
椰棗具有高營養價值,含糖量雖也高,但相較於普通蔗糖,椰棗屬低GI(血糖指數)的天然糖分,不會對人體的血糖和胰島素造成劇烈波動,是埃及人眼中最優質的充饑聖品。
這也是為什麼每逢穆斯林的年度盛事「齋戒月」來臨前,記者總會在埃及各地的超市與賣場,看到大規模陳列銷售椰棗。
齋戒月期間,穆斯林必須等到日落,才可以結束長達一整天的禁食功課。而在開始享用豐盛的開齋飯前,往往會先吃上幾顆椰棗。這不僅讓他們可迅速補充體力、緩解饑餓,也有助於抑制食欲,避免因長時間空腹後暴飲暴食。
此外,那些無法準時坐下用餐的人,也會隨身攜帶幾顆椰棗,以便開齋時間一到即可立即進食。
椰棗樹——在古埃及人心中,是象徵永恆和復活的生命神樹;也是伊斯蘭傳統文化中,帶有慈悲情懷的天賜恩典;更是現代埃及人眼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金融符號。
在埃及,坐在椰棗樹下乘涼,吃上一顆椰棗,品嚐的不僅是蜜糖般的甜味,更是品味包裹在果肉裡,跨越數千年的文化信仰和生存智慧。(本文作者為中央社駐開羅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