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火鍋、瘋子與那些台灣的心跳聲──朱宗慶打擊樂團成軍40年

現在團隊40年來團員已有四代,技巧精準,活力十足,積極與國內作曲家合作,委託創作,勇於嘗試,這些已成樂團天生自帶DNA。
2025/9/25
文:趙靜瑜/圖片提供:朱宗慶打擊樂團

是好朋友,好夥伴,才會一起吃火鍋,願意分享;同一雙筷子可以在同一鍋裡面一起分食,布菜,那是一種特別的信任。

1986年1月2日,朱宗慶打擊樂團在火鍋店誕生。成團之前已經跟著擊樂家朱宗慶上山下海趴趴走演出的團員們,決定共同成團,為擊樂理想奮鬥,在火鍋店內包括創團團員包括何鴻棋、林炳興、張覺文與陳永生等,心情都非常雀躍,調皮的何鴻棋與林炳興還輪流跑到火鍋店外打公共電話到店內櫃檯,透過廣播:「朱宗慶打擊樂團有電話」、「朱宗慶打擊樂團外找」,讓更多人知道朱宗慶打擊樂團成軍。

何鴻棋說,當年如此具有行銷手法的歡慶,至今每次聚會,仍是津津樂道的話題,也為打擊樂團日後不斷追求創新的表現,立下典範。

火鍋行銷 象徵熱情初心

「火鍋店聚會所代表的意義是多重的,它象徵著原初的一股熱情和感動,同時也凝聚了樂團成員的向心力。」朱宗慶說,「想想我們會跟誰一起吃火鍋?一定不是好朋友就是家人。」

直到現在每次演出結束之後,樂團團員還是習慣在火鍋店裡聚會、分享心得,「有時候樂團團慶大家在國外巡演,根本沒有火鍋店,也一定要找一道可以當作火鍋的菜。」東方獨特的火鍋吃法,也能成為團員彼此打氣的力量。

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於1986年,台灣解嚴前一年,當時台灣民間社會力量逐漸壯大,民主運動浪潮逐漸形成,推動著政府走向民主轉型。1987年7月15日,面對日益高漲的抗爭,時任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政治從威權走向民主,自由與人權意識提升,政黨政治得以發展,並於日後實現總統直選與政黨輪替。

社會民間力鬆動 朱團迸發自由能量

當時正值社會鬆動,民間解放的期間,不知道朱宗慶打擊樂團怎麼有勇氣成立?朱宗慶也說,當時還不知道什麼是專業的打擊樂團,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到現在,當時朱宗慶打擊樂團跳脫傳統古典音樂框架,展現著自由奔放的音樂語彙,正呼應了當時台灣社會氛圍的需要、一股承續七〇年代本土在地的文化追尋。從環境一片貧瘠到現在百花齊放,朱宗慶陸續成立擊樂文教基金會與打擊樂教學系統,拓展打擊樂人口,打擊樂在台灣不再只是配角,而是承載新時代的音樂語言,這些都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成就。

朱宗慶表示,現在團隊40年來團員已有四代,技巧精準,活力十足,積極與國內作曲家合作,委託創作,勇於嘗試,這些已成樂團DNA。走到40年,透過基金會、教學系統與打擊樂團鐵三角立足互補,前進步伐始終未停,朱宗慶說,「一個團隊有一個瘋子已經很多了,我沒想到是有一堆瘋子跟我一起玩真的,撩下去,我感謝這些夥伴。」

透過精彩圖輯,為朱宗慶打擊樂團40歲暖壽慶生,看見更多未來的可能。

▲1990年,朱宗慶打擊樂團受邀到美國參加「世界打擊樂年會」 (Percussive Arts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這是由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主辦,每年11月在美國舉行,年會邀約全球頂尖打擊樂演奏家演出,是打擊樂領域重要盛會。這也是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度國際巡演。

▲2011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挑戰小巨蛋場地,推出《擊度震撼》台灣大型打擊樂表演,打擊樂團隊50名團員全員出動,加上舞蹈與歌手,搖滾及爵士元素,融合傳統、現代與流行,135分鐘不間斷。樂團經典曲目《鑼鼓慶》由原本六人的演出,改編成五十人演出的小巨蛋特別版,鼓棒丟拋滿天飛舞,落點整齊畫一,至今仍是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Taiwan International Percussion Convention)自1993年舉辦首屆以來,引介無數重要打擊樂團與擊樂家造訪台灣,透過與國內音樂家的交流,展現台灣擊樂界的高度發展。

朱宗慶表示舉辦台灣國際打擊樂節初衷是「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現在不但讓全世界看見,也成為國際擊樂盛事,全球打擊樂家引以為傲的節慶舞台。一開始舉辦經費高達800萬元的「TIPC台灣國際打擊樂節」,朱宗慶手上卻一毛也沒有。他回憶他開著車子到高雄,硬著頭皮請友人捐助他300萬元,沿門托缽,當時現金塞滿車子,也成難忘回憶。

▲1980年代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初期,朱宗慶已經是大學音樂教授,要推廣打擊樂卻沒有場地敢給他用,朱宗慶只好自己一直寫切結書,保證任何損害他負責;大學教授常常有很多演講邀約機會,朱宗慶一手拿麥克風演講,一手拿鼓棒做現場表演,讓大家親近打擊樂世界。為了推廣打擊樂,朱宗慶很早就走下神壇,不但上張小燕主持的《綜藝一百》節宣傳,也接過工地秀跟廟口演出。

▲2014年10月1日,朱宗慶打擊樂團首登維也納音樂廳(Konzerthaus)演出,從西方經典到專台灣原創,展現獨特的音樂色彩,壓軸《鑼鼓慶》團員一字排開,以西洋擊樂演奏法演奏中國醒獅鑼鼓,表現了朱團東西並進的核心精神,熱鬧、調皮的音樂鋪排,更流露旺盛的台灣文化生命力。

當時演出前一天,時任樂團副團長的何鴻棋收到妻子傳來父喪消息,他哭腫雙眼上台獨奏尼伯夏《獻給節奏之神》、幾乎是用生命在敲擊與嘶喊,演完後何鴻棋在台上接受掌聲,淚流滿面,音樂職人精神不言而喻。睽違留學地維也納整整32年,朱宗慶首度帶團登上維也納音樂廳,意義非凡,「我都從教授職退休了,但維也納仍然是我學成之處,我是從那裡出來的,我本著一個學生的心情,對這裡充滿感謝。」

▲1984年,當朱宗慶看著剛出生的兒子那雙閃閃發亮的好奇大眼,心裡萌生讓孩子們能夠接觸音樂,成為他們成長夥伴的想法,讓孩子們在音樂參與中學習、在互動中感受音樂的魅力。

朱宗慶開始設計一套兼具教育性與娛樂性的音樂會形式,1988年朱宗慶打擊樂團舉辦了第1場「兒童音樂會」,也是豆莢寶寶音樂會的雛型。至今「豆莢寶寶音樂會」已經是兒童音樂會重要代表品牌,以打擊樂為媒介,結合樂器、節奏型態、音色、曲風等音樂知識的串接,搭配活潑唱跳,讓家長與孩子共度動感音樂時光。

▲位於北投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總部,是團隊新音誕生之地。作為一個職業的表演藝術團隊,排練、演出,排練、演出,是生活的日常也是不斷的挑戰。

朱宗慶打擊樂團為例每年固定進行三季的年度公演,另加一季兒童音樂會,一年累積超過百場的國內外演出,都在這裡琢磨再琢磨,才能展現在觀眾面前。排練場隔音完善,經常有團員練習練到不知道深夜已至,披星戴月,只為更接近完美一點點。

▲2022年聖誕節,朱宗慶打擊樂團位於新北八里的倉庫失火,百餘坪廠房付之一炬,即將上演的擊樂劇場「木蘭」部分道具布景受損需要緊急重新製作存放的物品包括一部分樂團演出的布景、道具、樂器和樂器箱以及團隊歷年的檔案資料與文字、影音出版品之庫存,以及留存與典藏用的書籍、光碟和紀念品等存放於外倉。

災後不到一個月,6年沒有上台演出的朱宗慶為雲門50「薪傳」演出重拾鼓棒。朱宗慶表示,雖然火災讓團隊有所損失,但他相信鼓聲會帶來力量,傳遞勇敢與希望,「發生火災之後,外界都說我冷靜理性,就像『薪傳』裡面的渡黑水溝,仍要面對挑戰,一路走向遠方」。林懷民鼓勵朱宗慶:「雲門也曾歷經大火,火很無情,但只要不唉聲嘆氣,走出去會變更強。」

▲朱宗慶打擊樂團已有4代團員,2024年更創紀錄,1次進用陳致欽等8名新團員,樂團創辦人朱宗慶表示朱團將邁向「朱團2.0」轉型,讓願景成進階方向。朱宗慶認為,疫情加上朱團倉庫火災,這些經歷都是過去經驗值無法解決,團隊必須刨根式深挖與思索,轉化成前進腳步,新血帶來新氣象,第四代團員的共同特質一是年輕、二是早熟,在打擊樂沃土之上成長,透過舞台經驗的提前累積,充滿音樂演奏戰力,代代傳承,繼續期待朱團下一個可敬的40年。

主題照:在朱宗慶打擊樂團迎接成立40週年前2個月,全新改版第三度搬演《泥巴》,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心境猶如四十年來推動打擊樂的發展,不斷追求專業,無懼打掉重練,這其中的核心動力,始終源自一個單純的想望,「那就是希望透過文化藝術,帶給社會一股正向的力量,為這塊土地注入溫暖的養分。」

172.30.1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