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玫瑰即使不叫做玫瑰 依舊芬芳──那些代表NSO國家交響樂團的名字

這些團名與樂團舵手們的更迭,讓樂團即使在風雨中,也能緩速前航。
2025/9/25
文:趙靜瑜/圖片提供:NSO國家交響樂團

俄國在前蘇聯時期1940年占領波羅的海地區包括立陶宛之後,隔年展開大驅逐(mass deportation),男性被送往西伯利亞集中營;女性和孩童被送到勞改營區。蘇聯前後共對立陶宛人進行了35次驅逐,前後影響近30萬人及無數家庭,最後只有1/3受難者倖存得以回到立陶宛。

1985年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推動改革開放,立陶宛獲得言論自由,紀念被驅逐者成為立陶宛全國想望。由於第一次驅逐是在1941年6月14日凌晨3時,立陶宛把這天訂為「悼念與希望日」(Day of Mourning and Hope),至今會舉辦彌撒以及文化演出,讓此一不幸事件不致被遺忘。

NSO國家交響樂團以室內樂編制進行歐洲巡演,今年6月14日在瓦雷納聖彌額爾天使教堂演出。這一天正是立陶宛的「悼念與希望日」,樂團以溫柔樂音展現台、立之間追求自由與正義的共同決心。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小時,但全場安排的全是來自台灣的音樂,包括客委會委託作曲家李元貞創作的《美濃之道》單簧管五重奏版本以及林京美《絃詠山林》為弦樂四重奏與豎琴創作,用音符刻畫了台灣鄉間之美。

從聯合實驗管絃樂團說起

令人驚奇的是,不少民眾在離場時感動地握住來自台灣工作人員的手臂表示,真的太好聽了;也有老婦人帶著微笑離場,突然再一次明白「音樂無國界」的真義,遠在萬里之外的NSO國家交響樂團演奏的台灣音樂,也能撫慰異國人心,為人們帶來希望與力量。

成軍40年,NSO國家交響樂團每年或每兩年受邀國際巡演,對內則以樂季持續規律帶給台灣樂迷音樂會,一切都在穩健的軌道上前行,但其實NSO的命運並非一開始就如此順遂。

NSO國家交響樂團,之前有過好幾個名字,1986年創立時,交響樂團被強調為社會教育功能,於是1986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與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這三所學校的實驗樂團合併組成「聯合實驗管絃樂團」,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代管。首任藝術指導暨常任指揮為法國籍指揮家熱拉爾‧艾科卡(Gérard Akoka),歸在教育部社教司管轄。

當時的台灣處於解嚴前夕,經濟快速起飛,被譽為「亞洲四小龍」,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的成立,承載著與國際接軌的期許,也象徵民生發達的台灣渴望在文化上能進一步提升。

與國家音樂廳並行

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交響樂團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主體性,文化上必須要可以代表國家;對外成為一流的演出團隊,為台灣發聲。1994年,「聯合實驗管絃樂團」改組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改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代管,引進外國樂團音樂總監制度,首位音樂總監為作曲家許常惠,導致樂團必須大量聘任客席指揮。後幾年陸續有張大勝擔任音樂總監,伯朗斯坦(Ronald Braunstein)擔任常任指揮的怪現象。

直到林望傑1998年接任音樂總監,成為第一位擁有全權安排樂團節目的音樂總監,也是首位納入團員票選機制而選出的指揮。三年期滿後,2001年樂團以遴選機制選出當時只有34歲的台灣旅德指揮簡文彬。當時台灣剛歷經政黨輪替,本土意識抬頭,擔任德國杜塞朵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的簡文彬,是台灣之子,更被視為台灣之光。

從國家交響樂團到台灣愛樂

2001年6月7日,董事會營運小組決議,已通過修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附設國家交響樂團設置辦法」第二條,將本樂團英文別名改為 Taiwan Philharmonic。2002年送教育部修訂,增別名為「台灣愛樂」,英文名為 Taiwan Philharmonic, the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2007年,簡文彬率團應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及馬來西亞雙峰塔音樂廳邀請,首次以台灣愛樂之名出國巡演。

2007年簡文彬卸任,由德國指揮家根特•赫比希(Günther Herbig)擔任樂團藝術顧問及首席客座指揮兩年。2010年,呂紹嘉返台接任樂團音樂總監,任期則為5年,讓樂團與國際樂團運作逐漸接軌;合作10年之後,呂紹嘉2020年主動宣布在約滿後離任,不再參與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遴選。

2020年10月,德籍指揮家準.馬寇爾(Jun Märkl)首次以國家交響樂團(NSO)成為藝術顧問,任期從2021年8月起到2024年7月;2022年1月起準‧馬寇爾改任NSO音樂總監,任期到2025年;2023年底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會續約到2028年,持續帶領樂團立足亞洲邁向國際。

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名言之一,「玫瑰啊玫瑰!即使換了它的名字,依然不減它的芳香。」的確,在莎翁筆下的世界裡,名字不重要,玫瑰即使不叫做玫瑰,仍然照樣芳香。

但在現實世界中,名字代表了身分、責任與未來。這些團名與樂團舵手們的更迭,讓樂團即使在風雨中,也能緩速前航,明年是NSO國家交響樂團40周年慶,透過多張精選照片,看見樂團的代代生命力。

NSO國家交響樂團前身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經常為世界級音樂家擔任樂團演奏,圖為男高音多明哥(Plácido Domingo)仍在顛峰之時訪台,帶給台灣樂迷迷人聲樂饗宴。當時考量整體聆聽氛圍時,還會在音樂會舞台前裝飾鮮花,彷彿置身歐美音樂廳。
1986年10月25日,當時在常任指揮艾科卡((Gérard Akoka)率領下,NSO國家交響樂團前身聯合實驗管弦樂團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首場音樂會。法籍指揮家艾科卡在樂團三年任期裡,將激情與演奏技巧巧妙地融合,讓草創時期的NSO有了雛形,在他三年的任期還沒有排練場地,當時全團商借師大音樂系排練室排練。雖然艾科卡很嚴格,但資深團員回想起來,「雖需克服各種難處,卻充滿革命情感的時光。」2002年,艾科卡離開台灣之後13年,還曾首次返台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
台灣指揮家張大勝擔任音樂總監之時,1997年曾經率領全團到柏林愛樂廳以及維也納音樂廳巡演,這是樂團第一次國際巡演,雖然台下樂迷不多,卻為NSO國家交響樂團的國際巡演開出了第一哩路。
NSO國家交響樂團20周年生日之時,找來指揮家康澤爾(Erich Kunze)指揮萬聖節音樂會,台上台下出現角色扮演,惡魔王、女巫、骷髏、小丑跟南瓜人都將裝扮現身。當時在現場音樂會上除了觀眾可以用奇裝異服入場之外,台上的音樂家也不甘示弱,指揮康澤爾變裝紅色魔鬼;團員還扮成了小妖怪。
2001年,簡文彬上任音樂總監,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對NSO的感情是從艾科卡時代開始,「當時我還是學生,NSO的每一場音樂會我都會來,不僅是台北,甚至基隆我都會去,因爲他們每一場都是燦爛的,當時節目單也做得很好,這就是形象。」簡文彬說他上任,就是為了要找回「以前的NSO,還要創NSO的第二春,我願意與他們一起努力,這不是權位吸引我,而是我對這些人的感情。」
2013年11月18日,在時任音樂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之下,NSO國家交響樂團以「台灣愛樂」之名前進柏林愛樂廳演出,這也是樂團2013年歐巡最後一站。當時曲目包括駐團作曲家佑斯特(Christian Jost)的作品《台北地平線》,這也是為台灣量身打造的創作,由NSO在柏林留下專屬寶島的獨到詮釋。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樂團由時任總統夫人周美青以「歐巡榮譽團長」的身分帶隊。
2020年6月20日,NSO國家交響樂團時任音樂總監呂紹嘉完成任內最後一場交響樂音樂會,票房全滿,不到6時就有樂迷排隊等候入場,許多樂迷不遠百里從高雄、台中與新竹上來,就是要與呂紹嘉跟NSO重溫在音樂廳聆賞的真實感。音樂會上半場,呂紹嘉與樂團演奏作曲家海頓《第45號交響曲》,樂曲走到最後樂章,2名小提琴團員開始闔上樂譜起身走人,緊接著陸陸續續銅管聲部也放下樂器默默消失在舞台,但樂音始終未歇。直到最後,就連指揮呂紹嘉也都作勢往觀眾席看了一眼,貌似無奈離開舞台,只剩首席吳庭毓以及代理樂團首席鄧皓敦邊走邊將樂曲演完,樂曲氣氛掌握恰到好處,幽默盡現。下半場一首馬勒《第9號交響曲》則掀音樂會最高潮,呂紹嘉表示在馬勒音樂之後,他已經無法多說甚麼,「因為馬勒的音樂已經說明一切。」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2023年暑假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創立,每年甄選近百名青少年演奏家,透過密集訓練巡演,累積演奏實力與舞台經驗,演出時年輕學子揮灑青春齊心演出,音樂會洋溢熱血氛圍。圖為2025 NSYO國家青年交響樂團《夢響.綻放》巡迴音樂會,前進日本橫濱港未來館音樂廳演出。
2023年,以台灣愛樂之名,NSO國家交響樂團應紐約愛樂之邀,首度前往林肯中心演出,NSO也是林肯中心去年整建完畢後第1個受邀演出的國際樂團。全團彷彿吃了定心丸,表現出極高演出水準,現場觀眾更是數度起立持續鼓掌,氣氛熱烈。上半場陳可嘉的《潮生潮落》音樂層次分明,結尾充滿張力,緊接著黃俊文的《蘇格蘭幻想曲》情感飽滿。馬寇爾在安可曲演出之前表示,台灣愛樂要進行這趟美國巡演很不容易,台灣是座美麗的島嶼,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造訪這座島嶼,「在大家來台灣之前,我們要為大家演奏《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這首曲子是我給大家的邀請函,希望大家可以來台灣,認識台灣。」

主題照:2024年,NSO國家交響樂團歐洲巡演,首度登上世界知名音樂廳之一漢堡易北愛樂廳舉行售票演出,現場2100個座位銷售一空,樂團表現迷人,謝幕時樂迷起立鼓掌多次,久久不願離去。

172.30.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