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交響40 未完的時代之歌

這些今年都已經是大叔級的40歲台灣樂團,他們分屬不同體系,不同樂種,持續回應變動中成長的台灣社會,開出了自己的音樂之花。
2025/9/25
文:文化+雙週報編輯小組/圖:朱宗慶打擊樂團、NSO國家交響樂團、台灣國樂團

50年前的台灣,是一個燃燒的年代,也是一個冒險的年代,當時在藝文界新象藝術成立,雲門舞集成立,這群70年代的年輕人包括許博允、樊曼儂到林懷民,大家都在「找自己」。於是1978年,雲門第一次演「薪傳」,當時因為遇到中美斷交,「唐山過台灣」的故事意外成為民眾情緒的出口,然而這支舞不只是先民渡黑水溝的奮鬥故事,它同時也說出一般人內心的掙扎、痛苦以及尋找未來方向的憧憬。

那40年前的台灣呢?

相隔10年左右,1979年,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台灣社會追求民主自由聲浪高漲;80年代的反對運動不減反增,屢屢挑戰權威;台灣民間社會力量逐漸壯大,民主運動浪潮逐漸形成。1987年7月15日,面對日益高漲的抗爭,時任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

朱宗慶打擊樂團從土地出發,以擊樂鼓動人心。(照片提供:朱宗慶打擊樂團)

政治從威權走向民主,自由與人權意識提升,開放中國探親,看電影前不必起立唱國歌,報禁解除,資訊爆炸;也就是在此時,回應社會對於台灣主體性的追求,經濟陸續好轉的氛圍,如何在解嚴前後安頓身心,改變人心,藝文團體應運而生。

這其中包括NSO國家交響樂團1986年成立,前身是「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網羅來自各領域的新生代優秀音樂家,並以「台灣愛樂」之名立足國際。如何走出島嶼,樂團近年透過大量國人創作雕琢音色,創造只有台灣才有的台灣之音。

身為文化部國家品牌團隊,1986年成立的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台灣第一個職業打擊樂團,每年演出超過百場,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台灣國際打擊樂節,更成國際打擊樂重要盛事。如何在創作與演出中繼續發揮打擊樂獨特魅力,四代團員代代相傳,回應新生代樂迷。

台灣國樂團持續探索台灣文資內化成音樂養分,從跨界為樂團主體性定位。(照片提供:台灣國樂團提供)

成立於1984年的台灣國樂團,是文化部轄下唯一國立國樂團,隸屬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用民族樂器探索傳統、立足本土、擁抱當代,藉由創作為台灣傳統音樂扎根,用演出傳遞台灣美學品味,在傳統樂器裡找到台灣自己的國樂之音。

這些今年都已經是大叔級的40歲台灣樂團,他們分屬不同體系,不同樂種,但在社會鬆動,民間解放之際,承續七〇年代本土在地的文化追尋,持續回應變動中成長的台灣社會,開出了自己的音樂之花。

主題照:NSO國家交響樂團近年持續國際巡演,用交響樂傳遞台灣之音。(照片提供:NSO)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