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5名來自台灣的年輕音樂家王珮珊、章淳淳、廖武俊、林釗輝與許裕立帶著對音樂熱情的心與無數日夜練習的成果,首度踏進了位於京都的小澤征爾音樂塾(Seiji Ozawa Music Academy)。這個音樂塾由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指揮家之一小澤征爾在2000年創立,至今25年,成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歌劇製作與古典音樂教育實踐基地。
小澤征爾曾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音樂家,但每一段演出經歷都會留下一生受用的素養與記憶。」因為這樣的起心動念,小澤征爾打造了亞洲最有特色的「音樂集訓戰鬥營」。
以歌劇跟交響樂為主軸,則是深受恩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啟發,小澤征爾認為,交響樂與歌劇是音樂的雙重支柱,缺一不可;他也將此視為終身信念,並透過音樂塾每年實際製作一齣完整歌劇,邀請他在全世界遇到最厲害的藝術人才齊聚京都,化理念為行動,帶著年輕世代透過歌劇深入古典音樂的精華與堂奧,因為歌劇不只是演奏,是表演、是語言、是呼吸、是情感的交融,是一場樂團團員與指揮、歌手到與整座劇場空間的對話。
小澤征爾音樂塾的遴選過程嚴格,從全亞洲、甚至全世界的年輕音樂人中,挑選出一批願意全然投入、願意挑戰自己極限的青年學子。無須報名費、沒有學費,更提供機票、住宿與每日零用金,背後支撐的是小澤征爾與創辦企業ROHM的願景,讓年輕音樂人才有最好的起跑點,更有機會進入職業舞台。但也因為師資強,條件優渥,競爭非常激烈。不少人一年、兩年落榜也不氣餒,還有不少人參加一次後,仍希望能再回來。
今年訓練及演出的歌劇是威爾第的《茶花女》,劇目經典,學員們今年年初先去東京桐朋音樂學院集訓,之後再到京都演出。演出當下完成度之高,熱力不減,情感恰到好處,難以想像這竟然是一群音樂學子的挑梁演出。對這5名來自台灣的音樂學子來說,這段經歷不只是集訓跟演出,更像是一場信仰的實踐,一場學習如何成為音樂家的里程碑。
「知道很多學長姐參加過,感覺都收穫很多,我就一直想來試看看。」北藝大音樂研究所博士班學生王珮珊回憶起自己報名時的心情,她的眼神裡藏著想望,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也準備好的時刻,收到了甄選上的通知。
訓練過程對於這群第一次演出歌劇的台灣學子來說,是極壓縮的過程。不但要張開雙耳,也要睜大眼睛,專注力要很強,敏銳度要很高,「歌手如果唱得比較濃烈,我們演奏也要馬上回應,讓情感在音樂裡奔放。」北藝大音樂系大學部的章淳淳說,演歌劇除了主旋律之外,好的伴奏更重要,「有好的伴奏,音樂才會更立體。」
這次的指揮馬迪亞哥‧馬休斯(Diego Matheuz)也非常會驅動團員的想像力,師大音樂系博士班的廖武俊就描述那種情感面的濃烈,「他會叫我們想像一下,義大利歌劇開頭就像是在一個夏日午後,帕華洛帝坐在游泳池裡面,然後厚厚的義大利麵淋上來那種感覺。」
北藝大音樂系的林釗輝說,有一點讓他印象深刻,就是遇到排練中場,「在台灣的樂團排練休息時間,可能真的在休息,但在小澤征爾音樂塾,大家到了休息時間都還在練習,都還在討論剛剛那段怎麼拉,跟指揮要怎麼配。」
每天早上9點半,音樂廳還沒開門,已經有學員們陸續排在門口,只為早早找一塊可以練琴的空間,「感覺腦袋一直在思考,快要炸掉,完全無法放空。」北藝大音樂系的許裕立說,「但一切都很值得。」
這已經不只是訓練,而是對音樂職業的實戰體驗。他們學會了如何與樂譜深談、與夥伴對話,也學會了如何面對極高的同儕期待與壓力,「連翻譜的聲音太大,指揮也會提醒,畢竟如果台上主角正有感人內心戲,翻譜太大聲都會影響意境。」廖武俊說。
章淳淳則感受到只要弓法跟其他人不同,「旁邊的人就會用眼神提醒你。」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彼此的鏡子,沒有人有資格隨便,因為這是一場團隊的演出,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會有動人的音樂,任何一點點小瑕疵,都會讓音樂失衡。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超高密度的互相要求,讓學員們意識到,自己正在「成為音樂家」的路上。
今年是第一年沒有小澤征爾親臨的音樂塾。
這位1935年生於瀋陽、從日本走向世界的傳奇指揮家,在2024年辭世,享壽88歲。雖然他已經遠行,但他的理念依舊清晰地活著,「後台還貼著他的親筆簽名照,我總覺得他就在劇場的某個角落看著我們。」王珮珊說。
從東京集訓到京都演出,從最初的緊張、陌生,到如今每個人都能侃侃而談各自對歌劇的體悟。他們的演奏不再只是「技巧準確」,而是充滿了「理解」、「共鳴」與「火花」。這些種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的樹沒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已經在音樂塾裡,被深深地種下。
音樂塾是小澤征爾留下的禮物。這份禮物帶來的熱情與愛,未來會從這群音樂學子的音樂裡,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