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被保存的樂園 見證跨時代快樂感縮影

沒有網路年代,樂園是孩子們對快樂的最具體想像,曾幾何時,隨著時代變遷與安全考量,童年裡的園地一一歇業,僅存的復古樂園頑強又溫柔地守著一方原地,也守著跨世代人的共有記憶。
2025/5/19
文:文化+雙週報編輯小組

在沒有手機與網路的年代,遊樂園曾是孩子們對快樂最生動的具體想像,也是家庭假日出遊最令人期盼的目的地。無論依山傍海,或高掛城市天際,這些五光十色的遊憩場域,承載著一代人對歡笑的渴望。

對五、六年級生而言,童年戶外教學或家族踏青的合照裡,常見與造型奇特的雕像或假山合影;又或者是在百貨頂樓上,以銅板價和朋友一較膽量、挑戰驚險的高空海盜船。

1980至1990年代,是台灣百貨空中樂園的全盛時期,旋轉木馬、碰碰車、摩天輪與海盜船幾乎成了城市兒童的共同記憶。當時台北SOGO忠孝館、台中中友、大統百貨、高雄的大統與大立百貨等,都設有空中樂園,成為親子休閒的熱門首選。

而在城市之外,私人景觀遊樂園則多隱身於山林或海濱間,結合自然風光、宗教意象與遊樂設施,營造出既奇幻又在地的遊園經驗。像是台南海濱的秋茂園、彰化的百果山探索樂園,曾是全家踏青的熱門景點。

隨著時代變遷與安全考量,這些樂園一一歇業,從遍地開花到碩果僅存,見證了台灣家庭休閒習慣的轉變。

本期《文化+》專題,將聚焦南台灣兩座深具時代意義的復古遊樂園:高雄旗山的三桃山遊樂園,創立於1937年,是台灣最早的私人景觀樂園,啟發本土觀光最初的想像,及高雄市區的大立空中樂園,自1984年營運至今,堪稱全台僅存的百貨頂樓樂園,在摩天大樓間,頑強守護著一方童年幻境。

這兩座遊樂園雖早已走過高峰期,卻反倒因獨特的懷舊氛圍,吸引不少YouTuber、攝影師與旅人探訪拍攝,意外掀起一波懷舊風潮。它們是記憶的遺址,更是跨世代快樂感的縮影。

172.30.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