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後生》,是一齣從頭到尾都在問問題的戲,不只對京劇、對傳統藝術的未來提出精準扣問,更直指現代人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的矛盾……
明華園戲劇總團重製經典劇作「界牌關傳說」,由當家小生孫翠鳳領軍,攜手明華園藝術家族新生代演員共同演出;孫翠鳳說她超級開心,「因為全都是青春的肉體與我一起表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場版,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礦工畫家洪瑞麟特展,侯文詠「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聖‧克萊爾能夠在一個交響樂團擔任音樂總監35年,屹立不搖,持續帶給社區與世界新活力,即使不在國際樂壇當紅炸子雞之林,但他不曾消失的熱情,已經在古典音樂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椰棗在埃及,不僅是一種美味營養的水果那麼簡單,椰棗果和椰棗樹不僅深植於埃及的歷史和文化中,其價值和地位也持續以豐富的面貌,深刻反映和體現在埃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這場別開生面的劇場,不管詩人在場或不在場,詩都是要傳唱的,都是要撥弄心弦的,都是要野蠻生長的,然後跳脫文字的牢籠,長出自己的姿態……
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出版是古老的行業,愈是有人宣告紙本將死,愈是有人奮不顧身、誓言至死方休,既然是手工業,要玩就玩最難的吧……且看這些立體書職人如何逆向思考,示範出版的終極價值。
從17歲送給心儀女孩第一張立體卡片開始,他的創意就從沒停過,他是立體紙燈籠的創始人,曾經創下「最長立體書」的金氏世界紀錄……洪新富認為,唯有分享才能讓出版之路走得更遠。
國小遇到老師教會她完整製作一本書,國中又遇到熱愛紙雕的老師,到英國念書交作業,一時手癢做了整列的「東方快車」立體書……一切彷彿天註定一般,手工的悸動與記憶總是不停召喚著鄭星慧。
距玻璃展示櫃不到50公分,我忍不住想著:「這就是我與7.1億元的距離啊。」往往令人感到「有距離」的當代藝術,突然間,距離竟肉眼可見,內心還是震撼的,從沒想過能夠在自己的生活圈內,這麼輕易就看到這件藝術史的創舉之作。
有朋自遠方來,入境隨俗,察言觀色,交會眼神,關心時勢,關心台灣。微笑是最好的國際語言……
1960年,鍾肇政小說《魯冰花》在《聯合報》副刊連載,29年後,電影《魯冰花》上檔,主題曲傳遍大街小巷,後來又拍新版電影及連續劇。「魯冰花」跟現實世界裡的「路邊花」一樣,總是不停化作春泥,既撫慰人心,也成為藝術文化的肥沃土壤。
《九槍》從阮國非的悲劇切入,不只讓觀眾看見這個非法移工的個案,還有南方澳斷橋下的漁工、來不及逃出宿舍大火的東南亞廠工。蔡崇隆用歷年台灣的移工工殤事件,為這群慘死的異鄉人留下生命的痕跡。
國三那年,甘柏駒經常翹課,就算去學校也只是找同學講話,老師只好叫他「你睡覺好了。」數年後甘柏駒加入優人,意外在團裡和國中同學相認,才知道他的國中老師竟然也是優人的「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