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週間幾乎每天都有公開活動,屢屢利用這些場合接受媒體提問,也多次在空軍一號與媒體記者對話,被形容為美國史上「最透明、最平易近人的總統」,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請看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記者的報導。
黃武山帶著「山宛然」跑遍全台200多所國小,當初在國小校園裡被布袋戲電到的小學生,如今在各處校園裡用布袋戲電小學生。
1960年比屬剛果獨立前後,滿載家鄉期望的剛果人來到布魯塞爾留學,卻因白人歧視而很難租到房子,1961年在慈善團體協助下興建了「非洲之家」宿舍,圍繞著生活所需的商圈便開始成形……
我們到底在吃烏魚子?還是在咀嚼現實?
90+組的蒙古阿公,與其他80+組的阿公們一起同場競技,蒙古阿公自起跑就一路領先,在抵達終點前還加速衝刺,驚得我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茫茫人海中一個小身影抓住了我的目光,因為他的表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這場記者會的主角只給你幾秒拍下站定位的帥氣畫面,老是暴衝,不在乎自己是否上相,社交距離的遠近由它們決定……
出版是古老的行業,愈是有人宣告紙本將死,愈是有人奮不顧身、誓言至死方休,既然是手工業,要玩就玩最難的吧……且看這些立體書職人如何逆向思考,示範出版的終極價值。
從17歲送給心儀女孩第一張立體卡片開始,他的創意就從沒停過,他是立體紙燈籠的創始人,曾經創下「最長立體書」的金氏世界紀錄……洪新富認為,唯有分享才能讓出版之路走得更遠。
國小遇到老師教會她完整製作一本書,國中又遇到熱愛紙雕的老師,到英國念書交作業,一時手癢做了整列的「東方快車」立體書……一切彷彿天註定一般,手工的悸動與記憶總是不停召喚著鄭星慧。
距玻璃展示櫃不到50公分,我忍不住想著:「這就是我與7.1億元的距離啊。」往往令人感到「有距離」的當代藝術,突然間,距離竟肉眼可見,內心還是震撼的,從沒想過能夠在自己的生活圈內,這麼輕易就看到這件藝術史的創舉之作。
有朋自遠方來,入境隨俗,察言觀色,交會眼神,關心時勢,關心台灣。微笑是最好的國際語言……
1960年,鍾肇政小說《魯冰花》在《聯合報》副刊連載,29年後,電影《魯冰花》上檔,主題曲傳遍大街小巷,後來又拍新版電影及連續劇。「魯冰花」跟現實世界裡的「路邊花」一樣,總是不停化作春泥,既撫慰人心,也成為藝術文化的肥沃土壤。
《九槍》從阮國非的悲劇切入,不只讓觀眾看見這個非法移工的個案,還有南方澳斷橋下的漁工、來不及逃出宿舍大火的東南亞廠工。蔡崇隆用歷年台灣的移工工殤事件,為這群慘死的異鄉人留下生命的痕跡。
國三那年,甘柏駒經常翹課,就算去學校也只是找同學講話,老師只好叫他「你睡覺好了。」數年後甘柏駒加入優人,意外在團裡和國中同學相認,才知道他的國中老師竟然也是優人的「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