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征爾認為,交響樂與歌劇是音樂雙支柱,他也將此視為終身信念,每年音樂塾會實際製作一齣完整歌劇,帶著年輕世代深入古典音樂的精華與堂奧。
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陽光普照。維歐蓮(Violaine)拿著法國號,和上百名樂手共同站在活動現場,準備為活動帶來音樂與朝氣。也因為有了他們,示威遊行時常就像場嘉年華。
歐美最近吹起一股炫書短影音#BookTok潮流,讓奇幻小說《第四翼》賣破1200萬冊,掀起如《哈利波特》般狂熱,在社群時代,書籍不再只是靜靜擺在書架上,而是成為讀者願意驕傲展示的「心頭好」。
「不貳偶劇」看似一人劇團,卻在郭建甫的靈活調度下,開創與不同劇團合作及跨界的道路,「堅持下去,專一不二」,為布袋戲演出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4萬元換1元,實為不到百年內所發生的真實事件,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說,萬元面額鈔票是稀奇,儘管現在不能作為真正的貨幣使用,但對後世而言,仍是一堂付出代價高昂的歷史課。
馬水龍遠行10年了,想起一次跟朋友開車上陽明山,就在停車買饅頭吃貢丸湯之際,馬老師迎面而來,襯衫牛仔褲,溫文儒雅又瀟灑,那樣的偶遇與形象,是我心中永恆的馬老師……
「下面一位!」電視機傳來熟悉胡瓜的聲音,節目《綜藝大集合》22年種下與台灣各地鄉民連結的種子,製作人張智傑說:「被鄉親緊握的暖和雙手,是節目傳遞幸福的能量」,這就是他製作電視節目的使命。
從楊千鶴到楊双子,台灣女性走過百年歲月,過程曲折坎坷,一如台灣自身的命運,透過兩位女性細膩的視角,走出苦大仇深與宿命悲情,讓世人看到台灣命運的無限可能,也啟發著無數台灣主體意識的種子。
出版是古老的行業,愈是有人宣告紙本將死,愈是有人奮不顧身、誓言至死方休,既然是手工業,要玩就玩最難的吧……且看這些立體書職人如何逆向思考,示範出版的終極價值。
從17歲送給心儀女孩第一張立體卡片開始,他的創意就從沒停過,他是立體紙燈籠的創始人,曾經創下「最長立體書」的金氏世界紀錄……洪新富認為,唯有分享才能讓出版之路走得更遠。
國小遇到老師教會她完整製作一本書,國中又遇到熱愛紙雕的老師,到英國念書交作業,一時手癢做了整列的「東方快車」立體書……一切彷彿天註定一般,手工的悸動與記憶總是不停召喚著鄭星慧。
距玻璃展示櫃不到50公分,我忍不住想著:「這就是我與7.1億元的距離啊。」往往令人感到「有距離」的當代藝術,突然間,距離竟肉眼可見,內心還是震撼的,從沒想過能夠在自己的生活圈內,這麼輕易就看到這件藝術史的創舉之作。
有朋自遠方來,入境隨俗,察言觀色,交會眼神,關心時勢,關心台灣。微笑是最好的國際語言……
1960年,鍾肇政小說《魯冰花》在《聯合報》副刊連載,29年後,電影《魯冰花》上檔,主題曲傳遍大街小巷,後來又拍新版電影及連續劇。「魯冰花」跟現實世界裡的「路邊花」一樣,總是不停化作春泥,既撫慰人心,也成為藝術文化的肥沃土壤。
《九槍》從阮國非的悲劇切入,不只讓觀眾看見這個非法移工的個案,還有南方澳斷橋下的漁工、來不及逃出宿舍大火的東南亞廠工。蔡崇隆用歷年台灣的移工工殤事件,為這群慘死的異鄉人留下生命的痕跡。
國三那年,甘柏駒經常翹課,就算去學校也只是找同學講話,老師只好叫他「你睡覺好了。」數年後甘柏駒加入優人,意外在團裡和國中同學相認,才知道他的國中老師竟然也是優人的「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