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面向歷史再面向社會 綠島人權藝術季的轉型

2020/7/19 13:05(7/19 13: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9日電)端午連假綠島湧進大量人潮,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單日就有6000人次參觀,但真正理解白色恐怖歷史的很少,人權館長陳俊宏拋出「黑暗觀光」議題,思考園區與居民、遊客的關係。

受疫情影響,民眾無法出國,紛紛轉往到離島「偽出國」,端午連假第一天,綠島就湧進人潮,國家人權博物館統計,轄下的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單日就超過6000人次參觀,然而問及來訪的遊客是否因此更認識白色恐怖歷史,答案卻是少之又少。

陳俊宏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除了面向歷史,也要面向社會。」他以綠島人權藝術季為例,開辦前幾年藝術季多半只有一天的音樂、表演活動,在5月17日(1951年5月17日為首批政治受難者踏上火燒島)當天邀請政治受難者回到綠島,除了追思悼念,也提醒後人,迫害人權的作為不能重來。

然而從去年開始,陳俊宏希望將藝術季對話的對象從歷史轉向社會,不僅邀請更多年輕創作者參與,今年首次有藝術家邀請綠島居民參與創作,「我期待藝術季應該要成為綠島人的藝術季,而不是人權館的藝術季。」他也希望將人權藝術季做為一個平台,透過藝術傳達人權理念,促進更多國際交流。

身為第8代綠島居民的田鴻銘表示:「以前人權藝術季多半是邀請台灣表演者,演出給政治受難者看,會認為藝術季跟在地人沒什麼關聯。」反而他今年參與藝術家林羿綺創作後,才稍微理解藝術季內涵。

陳俊宏表示,全球有不少以監獄為主的博物館,像是囚禁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羅本島」,吸引不少民眾登島,感受曼德拉的苦難,「綠島也有這樣的潛能」,可惜目前多數觀光客到綠島都是體驗海洋生態居多,反倒忽略人權文化這一塊。

人權館今年在第9屆人權青年體驗營提出「黑暗遺產」(Dark Heritage)議題,意指因戰爭、災難或暴力的迫害,承載著痛苦、哀傷記憶等負面情緒的遺址,民眾基於對歷史的求知欲,或是對異常事物的迷戀與追求,進而造訪該地,形成一種有別於休閒愉悅、放鬆心情的觀光型態,學者稱之為「黑暗觀光」(Dark Tourism)。

陳俊宏坦言,雖然國際間談「黑暗觀光」行之有年,但提到觀光多少會與「消費」有所關連,「未來綠島紀念園區雖會設立博物館商店,但只販售與人權館有關的書籍和推廣品,盡可能避免過於消費主義模式」,園區整修時也盡可能維持原有面貌,讓參觀者有如進歷史現場,感受政治受難者當時的處境。

另外則是要加強與在地居民的關係,陳俊宏說,要針對居民、導遊做園區導覽培訓,「否則有不少在地導遊帶團,跟民眾說前副總統呂秀蓮、前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曾經關在綠島,都是錯誤訊息,造成很大誤解。」

以訛傳訛的事情還不只這一遭,「燕子洞」被誤傳為當年政治犯行刑的地方,陳俊宏指正:「沒有任何一名政治犯在綠島被槍決,都是送回台灣本島審判、行刑。」

然而誤解卻也是理解的開始,陳俊宏認為,人權館的角色是幫綠島在地保存歷史,而園區做為博物館所,也有必要提升教育的功能。

他表示,下一階段綠島紀念園區將進行景觀工程修復,要把園區空間回復到1950年、1970年代的歷史氛圍,讓過去曾經監禁政治犯的新生訓導處、綠洲山莊等監獄舊址,透過藝術、教育等形式,留下台灣珍貴的黑暗遺產。(編輯:管中維)10907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