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與中東歐關係升溫 學者:反映歐對中國觀感改變

2021/8/31 07:33(8/31 11:0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30日專電)長年觀察歐中關係的斯洛伐克學者師馬杰受訪時表示,近來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與台灣互動頻繁,反映歐洲對中國觀感的改變,由於各國內政等因素,台灣在歐洲的外交空間的確比以往還大。

繼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去年9月訪台,為雙邊關係寫下里程碑後,斯洛伐克8月初也與台灣簽署刑事司法合作協議,並將在9月派經濟部次長佳雷克(Karol Galek)訪台,深化雙邊關係。

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更大力拓展對台關係,6月主動宣布送疫苗給台灣,成為第一個捐疫苗給台灣的歐盟國家,7月並宣布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如果「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今年秋天順利成立,將是台灣在歐洲國家設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

針對台灣與中東歐各國關係升溫的趨勢,目前在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擔任訪問學者的「中歐亞洲研究中心」(CEIAS)執行長師馬杰(Matej Šimalčík)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整體來說,歐洲比過去更關注台灣、也樂於與台灣互動,背後因素首先是對中國觀感的變化。

師馬杰分析說,歐洲近年開始意識到中國崛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認清歐中之間是民主和獨裁體制的競爭,將中國定位為「制度的對手」。面對中國歐洲逐漸從昏睡的狀態「甦醒」,對中國觀感有根本的改變,讓台灣在外交上有比較多空間發揮。

其次,中國2012年與中東歐各國啟動16+1合作機制,後來又擴大到17+1,讓各國對中資滿懷期待。但多年後,中方的投資承諾不是沒兌現,就是只有併購並非真的投資,雙邊貿易逆差不減反增。

由於對中國的期待破滅,中東歐各國改將目光轉向韓國、日本和台灣。師馬杰指出,台灣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原本就有投資,立陶宛也希望跟這兩國一樣吸引台商投資。

最後,中東歐擴大與台灣的來往也與各國的內政有關。師馬杰分析說,一般而言,中國的外交官與當地政府和執政黨關係密切,但對政黨輪替的民主常態不熟悉,沒有與在野黨經營關係;一旦執政黨選舉失利,從前的反對黨上台,新政府內與台灣關係良好的人士就會調整中國政策,擴大與台灣的交往。

舉例來說,立陶宛去年10月大選,新政府一上台就宣示要推動價值觀外交,在人權、國安問題上對中國強硬、退出17+1機制並推動與台灣互設代表處。最近斯洛伐克與台灣互動頻繁,也與去年2月選後上台的新政府有關

有趣的是在捷克和匈牙利,已經可以看到在野黨打人權和民主牌、並訴諸與台灣來往的現象。捷克10月即將舉行大選,布拉格市長賀瑞普(Zdeněk Hřib)所屬的海盜黨在政策白皮書承諾,如果勝選將推動以民主人權為導向的外交,深化與台灣的貿易和外交關係。

有意爭取總理大位的布達佩斯市長卡拉松尼(Gergely Karácsony)也刻意與台灣走近,為他參選之路加分,並利用民間對中國的不滿情緒,反對上海復旦大學在布達佩斯設分校。

不過,與台灣走太近恐遭北京報復,中國正透過經濟和外交手段對立陶宛施壓。師馬杰指出,歐盟對「一中政策」的解釋其實比中國的「一中原則」寬鬆,立陶宛與台灣的互動,一定程度反映了歐洲與台灣交往的意願正在提升,後續發展因此受到歐洲各國的高度關注。

至於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放話要與俄羅斯聯手教訓立陶宛,師馬杰研判可能性不大,原因是中東歐各國、尤其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對共黨統治年代蘇聯的壓迫仍記憶猶新。從俄國的角度來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已經夠複雜了,與中國聯手對付他們並不符合本國利益。(編輯:黃自強)110083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