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劣質印象越南茶葉拚升級 台灣技術幕後推手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河內14日專電)越南河內國際茶與咖啡展12至15日於越南展覽中心登場,來自數十國、上百家咖啡與茶公司展出。茶專家表示,越南茶葉近年品質大幅提升,製茶思維不同以往,而台灣茶商帶來的技術、人才與管理扮演重要角色。
越南河內國際茶與咖啡展同時舉辦講座、工作坊、大師班與拉花競賽等活動,預計吸引十多萬人次參觀,包括全球進出口商、經銷商、連鎖店家與一般民眾。
深耕越南近30年的台灣企業卡薩·T世家展位前人潮洶湧,他們與越南茶農合作,出口越南茶葉到世界各地,包括台灣、日本、美國與歐洲多國。

在越南20年的副總吳育安告訴中央社,越南茶園面積廣,過去優勢主要在價格,出口以中東為主。
近幾年越南茶品質大幅提升,不僅開始機械化生產,也走出越南,到世界各地參展,跟上最新的市場潮流與規範,改變許多傳統製茶思維與技術。
另一方面,越南高海拔茶葉優勢顯著,還有動輒數百年的古茶樹,也相對稀有,另有越來越多茶園改種有機茶,「這些皆單價高,許多都銷往歐美,自然符合嚴謹認證。」
早期越南政府對於茶葉農藥的檢驗與監督不夠嚴謹,這樣的現象也隨著消費者意識正在改變,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已有進步。
吳育安表示,台灣進口商也有責任把關,仔細檢驗。而他們從源頭開始做起,要求農民盡可能減少藥劑使用,且使用前須先經過台灣實驗室把關。
此外,卡薩在內的不少台灣茶葉業者也會傳授當地農民種茶、採茶、製茶技巧,並引進台灣自動化機器,協助提升越南茶葉質量。
「我們盡力幫助他們,第一就是機器提升,第二則是揉捻、採摘、時間控制等技術。我們常都在山上,指導當地茶農。」可以說,越南茶葉質量的轉變,台灣功不可沒,「是越南茶種,搭配台灣技術」。

河內「無他茶室」創辦人、來自台灣的蔡宇傑13日受邀在展覽舉行兩場講座,一為分析越南茶產業,另一場則為介紹台灣茶特色風味的體驗課。
身為河內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蔡宇傑告訴中央社,台灣從日治時期起就開始培育茶葉專業人才,台灣紅茶也走向國際。80年代,出口轉內銷,高山烏龍茶崛起。
隨著經濟起飛,台灣茶產業出現3大趨勢:第一,是茶飲精緻化,也就是透過文化底蘊,台灣茶藝成形,並成為中華茶藝的基礎,最後傳進越南。
第二,是創新大眾化,也就是主打年輕世代的泡沫茶飲問世,造就如今龐大的國際珍奶產業。第三,則是產業外移,即當時企業尋求新的產茶基地,到成本較低的越南等國發展茶產業,同時帶入了茶種、技術、設備。

他表示,台越互利共生,台灣茶商需要新基地,越南則是逢改革開放。台灣將技術資本帶到越南,協助產業發展、培養製茶人才。
「越南茶商、茶廠對台灣的技術趨之若鶩,有些越南品牌也聘請台灣人擔任製茶技術指導。在越南製茶產業上,仍是台灣的影響力最強,這不僅是台灣文化軟實力的展現,也是台越民間合作的成果。」
蔡宇傑同時也盼台灣民眾去除越南茶的污名化。他指出,近年來越南也常斬獲許多國際獎項。北越有古樹茶及茶樹森林,其樹種高大,擁有原生態茶樹環境,只要與大自然達成平衡,避免過度開採,就能有極好的品質。
另外,薰香茶系也是越南特有茶,如蓮花茶,也就是帶有蓮花香氣的綠茶,是國宴等級的優秀茶品。
台下聚精會神聆聽蔡宇傑講座的慈瑩(Tú Oanh)和金貴(Kim Quý)剛出版「探索烏龍茶香味」一書,探討不同國家的烏龍茶特色,包括台灣烏龍。「台灣製茶技術非常厲害,味道、香氣都很棒,清新不苦澀。就我們所知,幾乎所有的越南烏龍茶農,都是跟台灣人學技術的。」
兩位作者告訴中央社,最喜歡台灣烏龍茶,「台灣烏龍不苦,所有台灣烏龍茶品種我們都喜歡,而且每天喝!」(編輯:陳慧萍)11411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