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竹構設計融入哲思與永續 崑大創媒院USR工作坊激發跨域創意

發稿時間:2025/10/02 14:43:3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02 14:43:39)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USR「開江.破竹:台江地方創生與文化再現」計畫團隊9月24日舉辦「形無其形:身體、痕跡與竹建構的自性」工作坊,引導學生以細竹以自身動作轉化為線條,再轉譯為竹構作品,構築出一件與自身動作、感知相關的「虛體」,強調竹材自然彎曲的力學與語彙,展現痕跡、工法與記憶的交織。

本次工作坊以「看不見的建築」、「存有的痕跡」、「形前蕪相」為精神核心,呼應如廟宇建醮中被裝飾遮蔽的竹構臨時牌坊結構,帶領學生進入「無為且蕪為的美學」,感受非形式主義的建構智慧。活動開始前,特別邀請「古云山水空間藝術制作」主理人游云旨設計師進行分享,他提到自身設計理念的養成,不僅來自專業訓練與生活觀察,更深受《道德經》的啟發,學習「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將其轉化為作品的空間哲學。

游云旨設計師也談及自己參與大型燈藝作品的創作經驗,如何在公共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找到平衡,並透過燈光、材質與形式的對話,營造出既具現代感又承載文化意涵的作品。這些經驗讓學生理解設計並非僅是形式塑造,而是蘊含哲思與文化對話的歷程。

動手製作是本次工作坊的核心,也讓原本偏向靜態的講座氛圍,瞬間轉化為充滿活力的現場。創意往往需要「試試看」的經驗過程,同學們先分組進行創作,每位成員以自身動作與靈感出發,運用竹條為主要材料,並以皮筋連結,完成一件小型竹藝結構,再進行展示,分享作品與身體互動的關係。隨後組員間彼此討論,將各自的作品串聯、延展,逐步整合成一件大型裝置,最終成果是一座可步入的空間場域,不僅象徵痕跡、工法與記憶的交織,更呈現了從個體到集體的創作轉化,帶來沉浸式的體驗與反思。

此外,空間設計系林秀慧老師也在活動尾聲分享,她表示此次工作坊的形式,不僅讓學生獲得嶄新的學習經驗,也為教師們帶來更多設計教學方法上的啟發,特別是在材料應用與教學形式上的轉變,並鼓勵在場學生要多參與不同型態的活動體驗,因為唯有讓知識與手作經驗更加多元,才能激發更大的創意能量,並為未來走入社會奠定穩健的基礎。

創媒學院院長邱國峻指出,本次工作坊不僅是一場教學實驗,更深刻呼應USR計畫的核心精神,透過竹構的操作與思考,學生不僅理解在地文化建築的智慧,也認識到竹材作為永續材料的價值,能在當代設計教育中成為連結環境、社區與社會責任的重要媒介。他期許學生將這樣的經驗延伸到未來的學習與創作中,讓設計真正落實於地方創生、文化再現與永續實踐的行動之中。

Kun Shan University:https://www.ksu.edu.tw/focusNews/detail/15761

創媒院USR計畫舉辦竹構工作坊,全體合影
創媒院USR計畫舉辦竹構工作坊,全體合影

學生親手製作竹製作品
學生親手製作竹製作品

學生合力製作竹藝作品
學生合力製作竹藝作品

游云旨設計師(中)指導學生創作
游云旨設計師(中)指導學生創作

學生齊力製作竹藝作品
學生齊力製作竹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