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台廠遭CBP暫扣 KPMG籲企業強化供應鏈治理

發稿時間:2025/10/02 17:03:2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02 17:03:24)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CBP)日前針對台廠發出暫扣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 WRO),指出本案輸美商品涉及5項與勞動人權相關的疑慮,包含:濫用弱勢地位、惡劣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債務束縛、扣留薪資,以及過度加班。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表示,這是CBP在2025年發布的第3起暫扣令,凸顯「勞動人權」已是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議題,企業經營正面臨更高的透明與合規要求。

台灣勞動風險 強迫勞動與移工成為主要關鍵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對強迫勞動的有11項指標,本次WRO特別點名5大指標,皆與移工相關。從語言隔閡、法令不熟悉,到簽證依賴雇主或仲介,移工往往處於弱勢地位,無法有效抗拒不公平待遇。ILO的研究數據指出,全球仍有超過2,760萬人處於強迫勞動之中,創造高達2,360億美元的獲利,其中超過6成發生在企業,包括製造業、建築業與服務業等。

長期關注電子產業及其供應鏈勞動人權的責任商業聯盟(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 RBA)2024年在最新發布年報中指出,台灣勞動人權在自由擇業受限(與外籍移工仲介費、合約限制有關)與禁止強迫勞動(涉及加班、扣薪、債務束縛)這兩項議題的缺失比例達36.3%,此一數據亦與CBP暫扣令所點出的問題相互呼應。

林泉興補充,截至2025年8月,台灣移工總數已突破85萬人,較2021年增加近3成,其中製造業與營造業為主要產業。這反映出,這些產業在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變局下,面臨更高的勞動人權監管壓力,也驗證了企業須建立完善勞動人權盡職調查與管理機制的韌性。

資訊傳播快速 勞動人權爭議無所遁形

隨著智慧手機、社群媒體的普及,工廠內的工作環境更容易被曝光,單一則投訴事件,即可能迅速傳遍全球,引發各界與媒體的關注與壓力。因此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當下,企業已沒有時間冷處理。林泉興提醒,面對全球市場與貿易制裁風險,企業若無完善的勞動人權盡職機制,將難以承受來自品牌、客戶與法規制度三方的審視。

從制度設計到現場稽核 打造可驗證的永續供應鏈管理機制

在過去輔導企業的過程中,企業常收到國際品牌客戶的人權問卷、稽核需求,以及為因應即將上路的國際法規如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TISFD(Taskforce on Inequality and Social-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的要求,進行供應鏈政策制定、人權風險識別與盡職調查、協助現場稽核與提供改善建議,將管理流程制度化、持續化,避免因單一事件而陷入被動處境。

林泉興建議,企業需要透過資料透明化與第三方稽核,確保供應商符合國際標準並要求供應商在契約中落實。對於高風險產業,更必須定期進行人權風險評估,將改善計畫納入企業治理架構。

永續成為競爭優勢 台灣企業應思考4階段風險管理機制

此外,他也建議企業應建立PDCA(Plan-Do-Check-Act)的4階段風險管理機制,積極佈局。首先在規劃階段,制定清楚的政策與風險辨識流程;在執行階段,將原則落實於管理;在稽核階段,透過數據追蹤與第三方審查檢視執行成效;在改善階段,針對缺失進行調整,並公開透明揭露。

林泉興說,隨著永續逐漸成為全球價值鏈的共同語言,企業的競爭力已不再只是來自製造效率或成本優勢,而是取決於能否建立一套值得信任、具備韌性的經營模式。在地緣政治與經濟衝突不斷的年代,企業若能提前佈局、落實人權盡職管理,更有機會建立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