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張老師中心教導青少年辨識「恐怖情人」 建立健康戀愛觀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16 15:05:39)近期發生一名17歲少年與女友在談判過程當中,因情緒失控,對年僅20歲的女友痛下殺手,震驚社會。青少年在情感教育與戀愛辨識方面的資源與學習機會相對有限,這可能是導致部分極端事件發生的潛在因素之一。
學校與家庭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皆能扮演關鍵的支持角色。透過適當的引導與開放的溝通環境,能夠協助青少年逐步認識戀愛關係中的不當行為,提升對控制與潛在暴力傾向的辨識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與情緒調適能力,使其在面對情感衝突或關係結束時,能以更成熟、理性的方式應對。
在戀愛關係中,並非所有「在乎」或「愛」的表現都代表健康。有些行為看似關心,實則潛藏控制與情緒勒索的危機。這樣的行為初期常被誤解為「很愛我」、「很重視我」,導致他們選擇容忍、犧牲與配合,卻不知道自己其實正逐步失去自由與自我,尤其對正值青春期、戀愛經驗尚淺的青少年來說,更容易將控制誤認為關心,將情緒勒索視為深情的象徵,進而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不健康甚至危險的戀愛關係。而恐怖情人的行為往往不是從暴力開始的,而是從微小的控制逐步擴大。他們可能會過度干涉伴侶的穿著、交友與行蹤,也常常以「太在乎」為由,要求查看手機內容或索取社群帳號密碼。他們對於關係的掌控慾極高,經常懷疑伴侶對自己不忠,缺乏信任。一旦感情遭遇摩擦或面臨分手,恐怖情人往往無法理性面對,反而以分手威脅、自殘自殺等極端手段試圖挽留對方,進一步造成心理壓力與情緒勒索。真正健康的愛,應建立在彼此尊重、信任與適當界限之上,而非操控與恐嚇。
為了協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戀愛觀與自我保護意識,學校與家庭若能提供適當引導與開放的溝通環境,將有助於他們認識戀愛中的不當行為與潛在暴力,培養情緒調適與自我保護能力,進而以更成熟、理性的態度面對情感衝突與關係變化。透過這些學習,學生能更清楚自己的情緒界限,懂得辨別是否遭受不當對待,並在戀愛中維持自我價值感,不輕易依附於他人。同時,家庭與教育現場也需轉變對戀愛的態度。對家長與教育者而言,與其單方面禁止青少年談戀愛,不如主動開啟對話與陪伴。與孩子討論戀愛經驗、情緒感受,遠比用命令或責備來得有效。唯有傾聽與理解,才能幫助青少年在戀愛中不迷失方向,也更懂得保護自己。父母若能從小教導孩子愛自己、尊重自己,就能讓他們在感情中保有自信與獨立。
此外,青少年也應學會如何面對戀愛中的不安與衝突。當感覺到關係令人窒息或失去自由時,應勇敢說出「不」,並知道可以向誰求助,如老師、家長或專業輔導人員。建立求助意識,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當青少年在戀愛中遭遇困擾、壓力,或察覺到可能的控制與不當行為時,亦可撥打「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這條專線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義務張老師所組成,提供傾聽與情感支持,幫助青少年釐清情緒、理解自己的需求,逐步找回內在的安全感與界限感。
戀愛本應是人生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歷程,卻也可能成為傷害的起點。如果沒有足夠的辨識能力與正確引導,愛情可能會從溫柔轉變為控制與恐懼。因此,我們必須從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共同投入情感教育的建構與推廣,讓青少年明白,真正的愛不是犧牲與束縛,而是尊重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