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人文社會學院舉辦國際研討會 以數位人文跨域創新開拓新視野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3 10:21:07)AI不僅是科技進步的產物,更是人文學術界必須正視的核心力量。面對這一浪潮,我們的挑戰已不再是「是否要擁抱數位科技」,而是「如何善用數位科技,特別是生成式AI,來實現人文價值的最大化」。人文學術的內涵深厚,但在跨域創新的當代,我們必須積極行動,將精煉的語言智慧與現代的數位工具深度融合。南臺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日前(10月31日)舉辦「2025數位人文跨域創新國際研討會」,旨在從借鏡國際趨勢,呼應教育部的人文跨領域科學政策,致力於培養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跨域人才。大會安排兩位國際學者專題演講、3個場次共9篇論文進行發表及19篇的海報論文張貼討論,共計有100多位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專家及學生共襄盛舉。
AI與數位科技在跨域人才培育與教育轉型應用
研討會由本校副校長王振乾博士與大會貴賓高師大退休教授鍾榮富博士致詞揭開序幕,王副校長指出,此次研討會提供高層次國際平台,深入探討生成式AI對語言教育的轉型、數位歷史教育中「可數性」與「可詮釋性」的平衡,以及AI驅動下的未來教學新趨勢。「我們榮幸邀請到澳洲西雪梨大學副教授Dr. Lynde Tan與日本千葉大學助理教授小風尚樹等國際學者,共同激盪學術火花。我深信,數位人文不是技術的依附,而是人文精神得以飛翔的翅膀。」
探討數位時代的教育新趨勢
澳洲西雪梨大學副教授Dr. Lynde Tan以「從點擊到提示:數位互動時代下的語言教育 」(From Tap to Prompt: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ractivity)為題,闡述新興科技與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如何重塑語言學習與教學。儘管這些科技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但也對學習者參與度、批判性思維、文化回應性,以及教育者的專業發展需求提出了重要的問題。
日本千葉大學助理教授小風尚樹(Naoki Kokaze)以「數位詮釋學與史料批判的實踐:為數位歷史學家而設計的教育」為題,論述在數位歷史教育中,如何整合「計數能力(countability)」與「歷史詮釋能力(accountability)」。其中更強調「數位史料批判」,以培養學生評估數據可靠性的批判性思維。
學術交流,攜手向上
本次國際研討會涵蓋「英語」、「日語」及「幼保與教育」3大領域,共計9篇口頭發表論文及19篇海報論文。來自各界學者透過此學術平台,進行深入交流與意見交換,展現多元研究成果與教育實踐的豐碩成果。
理論與實踐並進
大會設有「英語」、「日語」及「幼保與教育」3場專業領域工作坊,提供與會者實務操作與深度交流的機會。英語領域邀請連育仁先生(ViewSonic總經理兼優派學院院長)具備橫跨產業與學術、人文與科技的豐富經驗。他將探討如何結合GenAI與數位人文工具,重新設計語言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並示範AI在國際會議、跨國團隊協作、客服、旅遊與教育科技上的應用。日語領域邀請林水福教授(2024玉山文學貢獻獎得主)分享其翻譯巨著《源氏物語》的意義,並探討如何利用AI輔助翻譯。幼保與教育領域邀請曾永毅老師從教育現場與研究視角出發,介紹國內教學軟體如因材網、均一等平台如何融入生成式AI與智慧助教。同時,將探討AI教學評量的創新應用,如即時診斷與自適性測驗,並剖析AI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3場工作坊讓與會的所有來賓收穫滿滿。
站在巨人的肩膀藉助數位智慧的力量開創未來新視野
研討會強調跨域結合與數位應用,確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共同為培育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T型」甚至「π型」跨域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一起,引領人文領域邁向一個充滿智慧、更具影響力的未來。經過此次國際研討會的知識交流,大家收穫滿滿,藉助科技的力量,更有信心迎向未來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