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南大表揚社會實踐績優教師 展現永續教育與地方實踐量能

發稿時間:2025/11/25 16:30:0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25 16:30:04)

南大114學年度社會實踐績優教師,展現4院教學與研究行動共同回應社會需求的整體能量。
南大114學年度社會實踐績優教師,展現4院教學與研究行動共同回應社會需求的整體能量。

國立臺南大學114學年度「社會實踐績優教師」名單正式公布。本次共有4位來自不同學院的教師獲獎,分別為環生學院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教育學院教育學系吳純萍副教授、理工學院資訊工程學系李建樹教授,以及管理學院經營與管理學系劉子歆教授。4位教師以長期行動、專業投入與跨域合作,回應真實社會議題,展現南大在永續、教育、科技與社區發展上的整體能量。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投入七股、大埔等地的永續行動,展現南大在地方實踐與環境教育上的能量。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投入七股、大埔等地的永續行動,展現南大在地方實踐與環境教育上的能量。

以場域為師:從濕地到山城的永續實踐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多年投入臺南七股、嘉義大埔等地,建立以地方為核心的永續學習模式,包括「為偏鄉而教」與「大埔水鄉、三生共創」等行動。他的團隊透過紀錄片、田調、主題課程與跨校合作,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理解環境、文化與產業的連動性。

其中協助大埔社區拍攝的環境敘事影片已累積超過25萬次觀看,成功吸引更多人認識當地故事並促進生態旅遊。王教授以長期陪伴方式,讓學生透過扎實行動理解永續的真義,也促成跨校、跨領域串連的地方實踐網絡。

資訊工程學系李建樹教授帶領IVC實驗室研發AI系統,體現南大以科技回應弱勢與公共安全需求的使命。(照片來源:數位發展部)
資訊工程學系李建樹教授帶領IVC實驗室研發AI系統,體現南大以科技回應弱勢與公共安全需求的使命。(照片來源:數位發展部)

科技成為橋梁:AI協助弱勢與提升社會安全

資訊工程學系李建樹教授聚焦「科技如何改善生活」,帶領IVC實驗室與多個團體合作,推出一系列具高度實務價值的AI系統。例如協助多重障礙者開發「AI嘴型輸入系統」,讓使用者能以更自然的方式表達;與視障家長協會共同打造「AI國字旁註注音移除系統」,改善視障兒童使用OCR工具時的閱讀困難。

此外,他協助高雄刑警大隊導入「生成式AI影像文字搜尋系統」,將刑案調閱效率提升6倍,使科技真正成為公共安全的助力。自2023年起,他也帶領學生參與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陪伴338位偏鄉學童,讓學生在服務中理解科技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緊密關係。

教育學系吳純萍副教授推動偏鄉教育行動,展現南大在科技與創意融合課程上的深度實作成果。
教育學系吳純萍副教授推動偏鄉教育行動,展現南大在科技與創意融合課程上的深度實作成果。

陪伴孩子看見自己的可能:偏鄉教育的創意實作

教育學系吳純萍副教授以「科技×創意×在地文化」為核心,帶領師資生走入偏鄉校園,兩年共服務超過30校次、1258位學童。課程融合AI、AR、運算思維、大地議題與文化元素,孩子們完成300多件創意科技作品,從電子書、AI圖像到在地主題遊戲,逐步建立自信與學習成就感。

其團隊以師徒制共備模式,陪伴70多位師資生歷經真實教學情境,累積跨科教學與場域連結的實作經驗,展現南大在師資培育上的能量。

經營與管理學系劉子歆教授推動企業永續與社區合作,呈現南大在管理教育與地方連結上的專業實踐。
經營與管理學系劉子歆教授推動企業永續與社區合作,呈現南大在管理教育與地方連結上的專業實踐。

企業與社區的連動:管理教育的永續行動

經營與管理學系劉子歆教授長期推動企業永續、ESG與社區合作,以課程與專案帶領學生走入產業與地方。他協助企業與學生建立跨域永續方案,實際支持在地產業提升治理效能、改善流程或強化品牌策略。

其課程以專題導向學習(PBL)為核心,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進行資料蒐集、策略擬定與成果呈現,逐步強化管理專業能力,也促進企業與地方形成良性循環。

以專業回應需求 讓大學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4位獲獎教師的行動展現國立臺南大學在社會責任上的多重向度:從偏鄉教育與文化行動,到科技扶助弱勢,再到企業永續與地方合作,每位教師都以專業觀點回應不同群體的需求。這些成果不僅呈現大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也讓教育與研究在真實場域中發揮具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