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

發稿時間:2023/06/30
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
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
作者|朴相映(박상영)
譯者|盧鴻金
出版社|潮浪文化
出版日期|2023/06/28

朴相映是韓國現今最被看好的年輕作家之一,《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這本風趣感人的小說在韓國甫推出即火速躍上所有大型書店排行榜前五名,已售出全球逾三十國版權。全書收錄四部中篇小說,描述一個年輕男子在首爾這個城市跌跌撞撞,尋找幸福的故事。這些故事道出了新世代對於友情和愛情、家庭、工作的焦慮及生活樣貌,深受讀者喜愛,更獲得文學評論家一致好評。瀰漫在故事裡洶湧的情感,讓人深刻共鳴,餘韻無窮。

內容節錄

《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

在熙

  我走進酒店三樓的翡翠廳,聽說有四百名賓客。感覺上,現場的人似乎比這個數字還要多。我坐在禮台附近的一個指定座位上,看了看四處的餐桌。法文系同學們各自帶著老化速度不一的面孔坐著。究竟來了多少人啊?之前,在熙無論社團酒約或者系友會,只要有人通知,她絕對毫不猶豫參加,現在大概就是之前累積的結果吧。由此看來,在熙的親和力真是到了令人噁心的程度。我和至少時隔五到十年沒有見面的同學打了招呼。「聽說你成了作家,恭喜啊!」「多連絡吧!」「聽同學們之間傳出你死了的消息,還活得好好的嘛!」「你的小說在哪裡可以看到?在網上找了半天也沒找到。」「看來你寫東西也很辛苦吧,胖了這麽多。」「你還喝那麼多酒啊……」
  我的書不久之後就要出版,我已經很少喝酒了,隨著年紀大身材自然變胖,你們不也一樣?你們如果老是這樣說,那可不能保證我以前發酒瘋的情況不會再次出現。雖然想這麽說,但身為三十多歲的社會人士,不得不有教養地一笑帶過。如果有人說看過我的小說,我會回答說那都是我編造出來的。對於根本沒有人詢問的問題,卻準備該如何回答的我真可笑。如果說自我意識過剩也是一種疾病,那我的情況實在是太嚴重了。
  「婚禮馬上就要開始,請各位來賓就座。」
  婚禮的司儀是即將成為在熙丈夫的朋友,下巴很尖,皮膚油光,完全不是我的菜。他的慶尚道方言口音很重,主持能力也不怎麼樣,聽説是電視台記者。我比他好太多了,為什麽要根據慣例,讓新郎的朋友擔任司儀?這實在讓我覺得不是滋味。
  前方大螢幕上出現在熙和新郎的合照。看著手機拍攝出畫質低劣的兩名男女的照片,我連續喝了好幾杯紅酒。不久前跳槽到企業銀行的哲九碰了碰我的肩膀。
  「你說實話,你和在熙到底是什麼關係?傳聞是事實嗎?」
  傳聞雖然是事實,但是哲九啊,你這個跟在熙表白後被拒絕的傢伙,這好像不是你應該說的話吧?

*

  二十歲的夏天,在熙和我迅速親近起來。在那個時期,只要有人請我喝酒,無論提出什麽要求我都會同意。那天也與平常差不多,我和不知道幾歲的男人在梨泰院漢密爾頓酒店的停車場接吻。也許是他在地下的俱樂部裡請我喝了六杯龍舌蘭酒,月光、路燈和全世界的霓虹燈似乎都照耀著我,耳朵裡不斷傳來凱莉・米洛的〈Electronic number〉。對方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我和某個人在黑暗城市街道上存在的事實。因此,我和身分不明的人用盡全力交纏彼此的舌頭。就在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為我沸騰時,有人猛力撞擊我的背部。在醉醺醺的情況下,我還能判斷這分明是出於厭惡的攻擊行為。於是我離開對方的嘴唇,轉過身去。我下定決心,如果情況不妙,將不惜一切和對方幹上一架。於是我握緊拳頭,但站在我面前的卻是在熙。就跟往常一樣,她叼著一根濾嘴上沾著口紅的紅色萬寶路香菸。我的酒好像一下子就醒了,在熙看著露出驚訝表情的我,笑得喘不過氣來,然後用她特有的洪亮聲音大喊:
  「乾脆把他吞到肚子裡去吧!」
  我也不自覺地說出:「妳在講什麽啦?」之後大笑起來。這時,和我接吻的男人去了哪裡,甚至他是誰,現在都記不得了,只大略記得在熙和我在停車場說過的話。
  「妳不會告訴學校其他人吧?」
  「當然,我雖然沒什麽錢,但還是有道義的。」
  「可是妳沒嚇一跳嗎?我和男人……」
  「完全沒有。」
  「妳什麽時候知道的?」
  「看到你的第一眼。」
  此類老套的話。
  那時我還不太了解在熙,只記得她無論何時都穿著短褲,下課後比任何人都要更早一步跑到建築物外面抽煙而已。坦白說,在熙在系裡的評價幾乎是最差的。
  大學時,我幾乎是系裡名副其實的異鄕人,但也不是從一入學開始就那樣的。當時只因為比別人高大一些,經常被男性學長邀去他們的租房聚會。他們的一起混的習慣非常固定,大概都是在撞球場或網咖結束第一輪後,聚集在學校前面的廉價餐廳,灌進燒酒配上非常鹹的下酒菜,然後去差別不大的租房中屋況最好的學長房間玩,聊聊女人後打呼入睡。 根本就不值一提的二十歲、二十一歲的男孩把自己當成什麼大人物一樣,說自己做愛有多厲害,讓誰如何滿足,系裡的女孩中誰最容易上床,在熙是經常被提及的對象之一。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