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精神科醫生,史登希望精進自身技能,「在病患停滯不前時推他們一把;當患者墜落時及時接住他們」,幫助那些深受精神病困擾的人「找到並成為最好的自己」。然而在加入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後,他不斷受到震撼教育——來自周遭同學、職場環境、醫療體制,以及各種病患的疑難問題……
在這本回憶錄中,史登聚焦於參加培訓的住院醫生,記錄下他們成長為專任醫生的歷程,包括四年培訓期所遭遇的人生抉擇、醫病雙方的互動情形、病患的處境與轉變等等,強烈衝擊他個人情緒的經驗,以及對這些經歷的因應與省思。
內容節錄
《精神科醫師養成筆記》
在就讀醫學院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夠聰明,足以應付絕大多數生活挑戰。我的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成績出色,在早期求學階段也沒遇到什麼困難。自從母親懷孕開始,我們每個人就像在玩大樂透,我只是在許多方面比別人運氣好,特別是在數學方面我有很強的直覺思考能力,足以應付大學入學考試(SAT)。大學入學考試最困難的考題,正好是我大腦智力能夠解開的最高難度題目,這只能說是某種幸運巧合。我努力苦讀,取得優異的成績平均積點(GPA);我參加許多課外活動、擔任領導職務,希望強化大學申請資格。以大學生而言,我和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一樣聰明,但是我非常清楚,還有許多人比我聰明得多,我們的社會需要他們去完成我永遠無法達成的偉大事業。我絕不可能成為解決宇宙謎團的明星數學家或物理學家,但或許我可以透過成為醫生幫上這些人。
對於我們史登家族來說,成為醫生就像某種成年禮。我父親出身醫學世家,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後便決定學醫,當時他以為自己或許會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師、設計義肢。但是,擁有一份穩定工作,憑藉科學天賦獲得優渥報酬,這誘惑實在太大,所以後來他決定成為心臟科醫生。我哥哥和我自小就非常佩服父親,他不僅有能力提供我們生活一切所需,同時能為這世界帶來正向力量。我們清楚知道,選擇醫學生涯是運用自身科學天賦、獲得優渥報酬的方法之一。老實說,如果我認為擔任好萊塢編劇也能達到同樣目的,或許這本書就會是完全不同的一本回憶錄,不過我向來習慣規避風險,在選擇生涯時也是一樣。我哥哥雖然資質優異,但是在大學時成績不夠好,之後他花費好幾年強化申請資格,才終於進入醫學院就讀。我從他的經驗中學到教訓,所以上大學後便像機器一樣拚命苦讀,目的只有一個:第一次申請就要成功申請到醫學院。最後果然如我所願。二○○五年九月十五日,學校發出錄取通知書的第一天,我就接到紐約大學上州醫科大學招生辦公室來電,告訴我我被錄取了。不久之後,我哥哥也收到位在布魯克林的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院(Downstate College of Medicine)錄取通知。對我們家族來說,這確實是值得慶賀的歡樂時刻。
隔年秋季我們進入醫學院,我的心情卻有了明顯變化。想要在醫學院順利生存,需要的智力和之前完全不同。如果想要取得優異成績,就得放棄大部分生活,睡眠以外的時間幾乎每分每秒都得投入課業之中。我不是生來就擅長專心研讀教科書,倒是班上有幾名同學,我很快就發現他們對於學習醫學知識非常有天份,那種能力對我是可望而不可即。看著他們運用機械背誦技巧,記下那些維繫人類生命的各種細節,例如生物化學領域的克氏循環(Krebs cycle,透過有氧呼吸釋放能量的過程),或是凝血因子I到XIII的精密級聯機制(編號排序並不是依據凝血因子被使用的順序,而是依照被發現的順序),我不由得對他們肅然起敬;我根本沒辦法透過記憶法或其他背誦技巧,記住這些知識。
對我來說,努力背誦、然後真正理解這些精密流程,幾乎是不可能任務。我哥哥在布魯克林一步步朝向心臟科醫師的生涯道路邁進,日後他將會和我父親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至於我,則在痛苦萬分地設法消化大量醫學知識,這是後來我選擇成為精神科醫師的部分原因,因為在精神醫學領域,更重要的是理解病人的個人經歷,而不是背誦那些流程。我認為,將自身經驗運用在更重視人性層面的醫學領域,將會是我唯一的生存之道。
我猜想,出身頂尖醫學院、和我一起加入哈佛住院醫師訓練課程的同學,應該不會遇到像我一樣的難題。每當我一想到這些人有多聰明,就會全身發抖,所以我假定他們必定非常自我中心、總是為所欲為。但是關於為所欲為這一點,我還真是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