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人俱樂部

停戰65年 8組照片穿越今昔

韓戰從1950年打到1953年,是冷戰時代的第一場熱戰,也是美國與北韓拿核武對嗆的起點。一紙停戰協議,維繫著朝鮮半島現狀。8組照片,看停戰65年後的今昔對比。

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韓軍隊在蘇聯默許下越過北緯38度,企圖用武力「解放」南韓。

南韓軍隊節節敗退,3天內就丟了漢城(即首爾),不到兩個月就失去了大半國土,只能退守釜山防禦圈(洛東江戰線)。直到聯合國軍隊增援抵達,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上圖前排右者)主導下,發動仁川登陸戰、切斷北韓軍隊的後路,才扭轉頹勢。

聯合國與南韓軍隊一路北伐、收復漢城,甚至越過北緯38度線。此舉引起中國不滿,共軍出兵「抗美援朝」,一度將戰線再推回北緯38度線。幾年下來戰況膠著,蘇聯主張停火,雙方開始邊打邊談。

協定由中國和北韓的軍事司令官代表一方簽字,美國率領的聯合國盟軍指揮部則代表國際社會簽署,南韓並非簽約國。停戰協定一直只被當作暫時性措施,「在達成最終和平解決辦法之前」維持停火狀態,不過最終和平解決辦法至今仍沒有著落。

附帶一提,麥克阿瑟著名的「老兵不死,只是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演講,就是他在韓戰中期,被美國總統杜魯門解職後,對國會發表的告別演講中所說。

1950-1953年韓戰情勢變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Roke,CC BY-SA 3.0)

韓戰從1950年打到1953年,最終以簽訂停戰協定收場,沒有任何一方能宣稱拿下徹底的勝利。

目前,停戰協定仍是「技術上」防止北韓與美國南韓盟軍恢復戰爭的做法。協定內容包括暫停公開敵對行為、兩韓之間設定寬4公里的固定界線作為緩衝區,也就是所謂的「非軍事區」(DMZ)。

(左右拉動看今昔對比)


停戰後的破滅與重生

自1953年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對峙至今。由於當初兩韓簽訂的是停戰協定而非和平條約,以國際法來說,雙方仍處於戰爭狀態。2018年4月底,南韓總統文在寅、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會面後,共同宣布兩韓結束敵對,擬在年內正式結束戰爭狀態。

(韓聯社提供)

跨越北緯38度線

北緯38度線是停戰線,非軍事區(DMZ)沿這條緯度線畫設,全長248公里、寬度約4公里。南北韓均宣稱擁有朝鮮半島全境主權,皆不承認北緯38度線為國界。

(Flickr@expertinfantry CC BY 2.0)

首爾市廳

首爾市廳周邊曾在戰火中成為廢墟。今年4月底文金會時,市廳前廣場以大螢幕直播南北韓峰會現場,吸引不少民眾前往見證歷史。

(左圖:Flickr@usaghumphreys CC BY 2.0;右圖:韓聯社提供)

漢江鐵橋

1950年6月北韓揮軍南下,當時的南韓總統李承晚逃出漢城(現在的首爾)後,南韓陸軍決定棄城。為了拖延北韓軍隊南進,南韓軍方在未知會民眾的狀態下炸掉漢江鐵橋、漢江大橋,導致上百名民眾死亡。

(左圖:Flickr@usaghumphreys CC BY 2.0;右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Integral,CC BY-SA 2.0)

首爾南大門

深受觀光客喜愛的首爾景點南大門,曾在韓戰中受損。

(左圖:Flickr@usaghumphreys CC BY 2.0;右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by lwy,CC BY 2.0)

普信閣(鐘閣)

在朝鮮王朝,普信閣主要功用是報時,每天清晨4點固定敲鐘33下,晚間10點再敲鐘28下並關閉城門。現在的普信閣仍是首爾的熱門景點,每年12月31日跨年夜都會敲鐘祈福,鐘聲敲滿33下,正式宣告新年的到來。(目前鐘的真品收藏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左圖:Flickr@usaghumphreys CC BY 2.0;右圖:韓聯社提供)

塞布蘭斯醫院

位於首爾市的塞布蘭斯醫院,是韓國三大大學中的延世大學的附屬醫院。雖然是醫療機構,但在韓戰當時,也受到嚴重波及。

(左圖:Flickr@usaghumphreys CC BY 2.0;右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Integral,CC BY-SA 2.0)

水原華城長安門

位於南韓京畿道的華城在韓戰中嚴重損毀,1970年代開始重建工作,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左圖:Flickr@usaghumphreys CC BY 2.0;右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