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1年9月
「我有買太多嗎?還是我看錯?」加州舊金山的主婦們捏著信用卡,盯著早餐麥片、雞蛋、水果到家電用品的售價往上飆;售價不變的尿布、衛生紙品牌則以縮水的數量「變相漲價」。
全球中央2021年9月

低薪貧窮看不見未來 那些先爽就好的厭世代

2021/9/1 10:27(9/1 10:2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無能為力,何不先爽就好,至少你覺得爽了,才有力氣一步一步往上爬。」

文/趙靜瑜 (中央社記者)

超過63萬粉絲追蹤的知名插畫家聞氫哥以「厭世」聞名,兩句話加上識別度甚高的插畫,秒穿人心,深獲共鳴。

聞氫哥的名言包括「夢想這兩個字就是在告訴你,夢裡面什麼都有,想想就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還有90分靠父母」、「我爛泥就想好好地躺在地上,不要你們扶」、「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睡覺」、「付出就會有回報:比如雙倍努力的付出,能換回十倍的失望」。

的確,這正是「厭世代」的心境與處境。《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作者吳承紘表示,聞氫哥描繪的「厭世」樣態,正反映了「厭世代」這個籠統生命樣態的處境,再加上COVID-19疫情影響,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進退維谷沒有餘裕 那些愛拚不會贏的世代

「厭世代」泛指1990年前後出生的世代,吳承紘舉例,國立大學畢業,但起薪不到3萬元的比比皆是,這些年輕人畢業後無縫接軌成為「厭世代」成員,即便擁有比上一代更好的教育,卻過著進退不得、沒有盈餘的生活。寫《厭世代》這本書到現在四年多,吳承紘不認為「厭世代」面臨的環境有改變。

吳承紘舉例,1995年的基本工資是1萬5,480元,一直到2019年基本工資到了2萬3,800元,但2019年以台北市人均消費支出3萬981元來看,薪資遠遠追趕不上物價指數。「這群人無法跟上一代一樣,拚了就會贏,認真就可以五子登科;相反地,他們有努力想過好生活,但看到沒有希望的未來,最後只能用小確幸來平衡,因為這個世代就連要做到小康都很難。」

念的是輔大應用心理系,六年級生吳承紘畢業後做過職業軍人、企劃、行銷,之後到網路媒體製作專題,現在轉戰金融業,勇於嘗試人生不同風景。他說,應用心理領域有個很有名的實驗,叫做「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個人經痛苦折磨而養成的一種絕望的心態,縱使脫離苦難的機會擺在眼前,個人也鼓不起勇氣去嘗試解決困難。

這個實驗是將一隻狗放在地板充滿電流的房間,只要踩出去沒多久,就會被通電的地板電到,於是狗經由操作制約的歷程,學習到看見訊號而逃脫成功。吳承紘說,實驗結果發現,如果訓練時懲罰太久、太重,使牠永無逃脫的機會,久而久之縱使停止打擊,讓牠逃脫,牠也不會做出脫逃的行為,「這也可以解釋厭世代為何喜歡小確幸,先爽就好」。

不要當討厭的大人 人生也沒有全然的快樂

吳承紘認為,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四、五、六年級生只要努力就可以買房子,過著安穩的生活,但七年級這個世代歷經教育改革、金融改革、網路興起等等社會變動,「他們就是在溫室長出來的花朵,但這溫室不是他們自願的,而是整個社會給他們的,現在卻要指責厭世代被保護得太好,這是不公平的」。

吳承紘認為,厭世代的困境至今持續,關鍵之一在於不同世代缺乏相互理解,「如果說這個厭世代的專題有什麼小小的成就感,就是這個專題到後來出書,的確讓許多厭世代感謝因此被他們的爸媽理解」。

吳承紘說,後來他去演講都希望大家不要當「討厭的大人」,「有那種成功人士演講之後來找我,說他終於理解,他數理天才的兒子跟喜歡設計的女兒想做的事情跟他有多麼不一樣,而他終於可以欣賞而且支持」。

吳承紘可以理解厭世代本身想要持續讓自己快樂的狀態,「舉例來說,當我發現扣掉所有花費,薪水只剩下幾千元,我也只能透過吃一頓大餐,買支好一點的手機才感到滿足。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無能為力,何不先爽就好,至少你覺得爽了,才有力氣一步一步往上爬」。

但吳承紘也希望厭世代不能只追求快樂,「追求快樂的過程難免有挑戰,每一種快樂都會伴隨困難,不能期待生活只有全然的快樂」。

走出「厭世」困局 需要不同世代共同理解

「厭世代」現象會消失嗎?吳承紘綜合之前採訪過的專家學者以及他自己的觀察分析,不會太快消失,「這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現象,20年之內很難改變,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類似的社會問題,台灣又因為經濟局勢發展,房價跟薪資脫鉤非常離譜,年輕人除了自己努力之外,必須要有政府協助,加上創意動力跟衝勁,才能夠逐漸進化」。

2004年到2006年左右,六年級生的吳承紘下班後還可以去上課,參加聚會,或是去聽音樂會,但2006年之後,他意識到下班時間愈來愈晚,時間或金錢都更加無法被自己支配,「社會中層大部分的人應該是社會平穩的力量,但如果連基本需求都無法被滿足,更不可能去追求心靈該過怎樣的生活」。

厭世,無論是口頭禪或是心態,都是很重要的名詞,吳承紘說,「這個世代與其他世代必須有更多互相理解的空間,讓有經驗的與年輕世代一起努力,才能消弭更多世代差異」。

吳承紘認為,如果可以讓前輩創業的經驗,加上年輕人的創意與衝勁,就會有好的結果,希望老中青年一起去思考,不希望看到厭世代持續,「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人們就可以有餘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讓社會變得更好」。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疫後大離職潮來了 在家工作教會美國人的事
172.30.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