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upported Browser ⚠
最新影片 新聞節目 海外特派 專題 中央社好POD 軍聞Online 文化+
國片推手王師:講好台灣人的故事 自我身分認同很關鍵
即將播放

國片推手王師:講好台灣人的故事 自我身分認同很關鍵

‧主題:人生如戲,「戲」賣的是什麼?
‧主持人:張若瑤
‧與談人:王師/「牽猴子」共同創辦人

金山南路與信義路交叉口的「寶宮戲院」、南昌路2段與和平西路1段交叉口的「明星戲院」,以及羅斯福路上台電大樓對面的「大世紀戲院」,這3處已消失的據點,藏有王師記憶中的《小精靈》、《七寶奇謀》,以及造成萬人空巷的《好小子》……電影在1980年代初期,是一種帶有儀式感的家庭活動。

除了娛樂功能外,電影還是一種能打開人類想像力的工具,「不過,未來值得進戲院看的電影,可能會越來越兩極化……中型電影消失了」。電影的型態將如何演變?

稱自己為「工商型文藝青年」的王師認為,他樂於把「文藝當一門生意」,享受通俗電影的製作過程,不會硬把冷僻喜好強加觀眾身上,「我最新學習的領域,是擔任好監製的角色……」。中國走一遭,王師的結論竟是「經歷了能力的極限」?

過去每10年算一個新世代,現在隔3年就有不同視野,如何不被時代淘汰?台灣電影與觀眾的關係又是什麼?「台灣將來有了自己的經濟成就,逐漸拓展的外交空間,自我身份認同影響我們能否講好屬於台灣人故事………。」王師的好故事標準是「讓左鄰右舍、爸爸媽媽都看懂」?

▶行銷與創作不是站在天秤兩端,聽王師怎麼說。

|本集重點|
(00:02:19)片單上這5職銜 各扮演什麼角色
(00:08:09)被李烈相中 叫「牽猴子」因……
(00:10:50)小精靈&好小子 80年代有儀式感
(00:15:09)楚門世界&鐵道員 90年代文青風
(00:18:42)市場兩極化 中型題材變好看的劇
(00:23:19)工商型文藝青年 樂把喜歡當生意
(00:29:29)轉行第一關:新聞稿不是寫散文
(00:38:43)40歲才看懂侯孝賢:有年齡門檻
(00:41:03)職業生涯無法再創一部看見台灣
(00:44:10)中國2年賠7位數:懂自己極限
(00:50:41)每3年換世代:誰都會被時代淘汰
(00:55:23)產業鏈首步:編劇講好台灣故事
(01:03:18)彩蛋:當電影人必備的3個特質
看更多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