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3 / 老屋保存不易 文史工作者盼政府加強協助

2020/8/8 09:57(8/8 11: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近年古蹟修復再利用風潮興起,台北市力推老房子文化運動,設立文資保存維護譽揚獎,表彰老屋守護者,北投文物館是得獎者之一,這座近百年古蹟,經傳統工法修復後重新開張,如今服務項目多元,發揮老屋魅力。市府盼透過譽揚獎,讓文資保存修復不是對抗是共融。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宛諭、梁珮綺台北8日電)近年來,台灣興起一股老屋修復及活化風潮,台北市保存老屋不遺餘力,文史工作者認為,政府還可以做更多,例如加強宣傳、放寬古蹟保存方式,以及規劃標準化導覽等。

因在維護北投文物館以及推廣台灣文化有成,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今年7月獲頒台北市第一屆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譽揚獎,獲獎類別為「管維推廣」類。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表示,能獲獎固然開心,但政府應能再做更多。

李莎莉認為,政府因怕圖利私人,在保存私人古蹟上,不若保存公立古蹟積極,政府雖有補助,但私人自籌款比例高,若遭遇颱風,緊急搶修費也要自己出,她認為,古蹟無論公家或私人,「政府都應該一起協助」。

李莎莉指出,政府在古蹟宣傳上「不到位」,應予以加強,例如拍攝宣傳片,或安排接駁車,解決交通問題,另期盼各家博物館進行資源整合,互相宣傳,「每一家互相推廣就會更多人來」,如此才能真正落實北市府所推的「無圍牆博物館」概念。

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教授、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李乾朗認為,部分古蹟保存方式應放寬,像是一般民眾仍在其中生活的老屋,若被指定為古蹟,應只要求外觀維護就好,內部可隨屋主自由調整,否則一個房子被列為文化資產後,幾乎等於被凍結,「公共的博物館、火車站還可以,對於每天要生活的住宅,確實有困難」。

他認為,文資法第34條規定若要在古蹟旁蓋房子,不能阻礙古蹟,反而成為變相的限建,應可放寬,「一個古蹟旁邊有一個新建築物,有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對比」。

李乾朗說,古蹟整修的程度還沒明訂,有點自由心證,認為文化資產法可再將細節入法,才能依循。而有些古蹟在整修過程中,汰換掉過多腐朽的材料,恐引發一些「古蹟不再是古蹟」疑慮,此時「技術」就很重要,經費也常短缺,是政府能加強的部分。

位在台北青田街巷弄的古蹟-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認為,修復古蹟不只是技術問題,再利用的方式,需要更多人參與討論,目前雖然已有許多工作坊,但民眾參與度仍不高,建議尚未整修前,可以讓民眾參觀,或參與打掃清潔,一同勾勒古蹟未來的可能性。

水瓶子建議,公部門委託民間經營古蹟時,可以設立更多標準化導覽服務,多角度多元化介紹古蹟,從建築、歷史、屋主生平、周邊環境、當年政府政策等,呈現古蹟更多面貌,而非只是委外單位所呈現的單一面貌。

水瓶子希望,公部門就研調、教育、導覽、出版品、古蹟活動串聯等角度給予協助。另外,他建議老屋修繕統一由公部門發包,不一定全部修好,只要能維持基本安全,邊開放邊修繕,也許能解決目前過多古蹟未修閒置的問題。(編輯:李亨山)109080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1 /
172.30.1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