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印尼國服蠟染日 活化用圖騰說故事的千年工藝

2021/10/2 09:04(10/2 16: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石秀娟雅加達2日專電)今天是印尼的蠟染日,蠟染是最能代表印尼的藝術之一。雅加達到處可見蠟染衣,但少見這項工藝,有民眾曾打造蠟染村,如今轉型為工作坊,讓蠟染在首都成為活文化,不只是商品。

印尼稱Batik的蠟染衣,既是國家慶典、會議、婚禮等場合的正式服裝,也是日常便服,公務員每週至少星期五穿蠟染衣,許多民間公司行號以蠟染衣為制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9年也將蠟染工藝登錄為非物質文化資產。

蠟染衣的圖案繽紛,色彩斑斕,其實大致分為兩大類。在雅加達南區帕爾巴圖村(Palbatu)開設蠟染工作坊的哈里安托(Budi Dwi Hariyanto)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蠟染有很多不同圖騰,但基本上分成內陸蠟染、沿岸蠟染。

哈里安托說,蠟染可溯至中世紀印尼最早出現的統治者三佛齊王朝(Sriwijaya),以及後來的滿者伯夷(Madjapahit)、馬打蘭(Mataram)等王朝,當時蠟染設計為王朝專用,多是偏深的巧克力色系,加上些微藍色元素,稱為內陸蠟染。

他指出,蠟染的使用隨王朝的遷移而流傳,不過,王朝不准他們的圖騰為外界使用,民間自然而然發展出不同圖騰,同時融合隨著航海貿易帶來的外來文化,而混合中國、阿拉伯、印度等地的風格,產生顏色對比性強的設計,稱為沿岸蠟染。

雖然印尼人人幾乎都有幾件蠟染衣,但一般人不熟悉蠟染的製作工藝。哈里安托說,很多人分不清真正的蠟染與複製膺品的差別,「不了解這項文化,未來很可能都只是買蠟染衣的消費者」,且買到的可能都是從國外進口的膺品。

大約10年前,哈里安托與朋友們在帕爾巴圖村成立工作坊,特地從中爪哇梭羅(Solo)邀請專業的蠟染工藝藝術家駐村,教社區民眾學習製作蠟染,目標是要讓帕爾巴圖村成為雅加達的第一個蠟染村,創造觀光價值,以保存這項文化。

這項計畫剛開始曾相當成功,許多住家的外觀和馬路都繪上蠟染的圖騰,還有一面約140公尺長的蠟染牆,曾被列入印尼的國家紀錄博物館(MURI)。但因經濟效益有限,民眾的熱度逐漸降低,少數仍留下的牆壁繪圖已斑駁褪色。

哈里安托指出,推廣蠟染工藝是長期的工作,但多數人希望短期就能看到成果,蠟染村的計畫也只能先打住,他希望政府、更多人能重視到保存這項工藝的重要性。

哈里安托沒有失去他的初心,他將工作坊的重心轉為教授失聰、曾罹患癌症的民眾、社區小朋友學習製作蠟染。他說,雅加達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學蠟染製作,他希望讓下一代認識蠟染文化,也幫助弱勢民眾學習一技之長。

工作坊指導員尼努克(Ninuk Indira Sinta)說,對蠟染布料來說,「圖騰比材質更重要,因為每個圖騰背後都有創作者想表達的故事」,要先了解他們製作蠟染的對象、選擇圖騰的理由、製作過程,才能介紹好一個蠟染作品。

學員塞普提(Septi)說,她利用課業之餘到工作坊學蠟染,已經有4年的時間,她特別喜歡製作人物、花卉的圖騰,希望從事蠟染工藝能讓父母開心。

育莉絲(Yulis Lestari)帶著曾診斷罹患腦癌的孩子瑞斯圖(Restu)到工作坊學蠟染。經過多年學習,瑞斯圖復原情形良好,大家都感到很意外,瑞斯圖已賣出50多幅作品,他的夢想是環遊世界,介紹蠟染文化,「希望對其他患者也有激勵作用」。

迪亞(Diah Saraswati)則是教學員製作布偶蠟染衣。她說,她過去都是購買市面上的蠟染布料來縫製布偶衣服,接觸到工作坊後,認識蠟染的創作者,知道他們的故事,讓她覺得,用他們繪製的蠟染布來製作布偶衣更有意義,「尤其和身心障礙者合作,等於拉他們一把,讓他們和其他人一樣,開創人生更多機會」。(編輯:林憬屏/高照芬)11010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