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5氟氯烴濃度增 學者:臭氧層破壞更強的已減量

2023/4/8 19:00(4/10 09:3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8日電)國際最新研究指出,大氣中有5種氟氯烴氣體的濃度正在增加。台灣學者說明,這5種氣體濃度低、增加幅度小,對臭氧層影響較低,其他對臭氧層破壞性更強的物質已成功減量。

台灣科技媒體透過新聞稿指出,國際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4月3日發布最新研究「2010到2020年全球消耗臭氧層的氟氯烴氣體濃度增加」;但2023年初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報告,卻指出臭氧層正在修復,與最新研究結果乍看互相矛盾,因此請台灣大氣科學家說明,並分析「蒙特婁議定書」針對相關氣體排放的管制成效。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王國英指出,驗證管制公約是否有效的最好方法是長期不間斷觀測,這篇研究觀測資料顯示5個管制的物種,濃度已下降至低於10 ppt,趨勢與WMO發布的臭氧層恢復趨勢相符,沒有矛盾。且這些氣體的濃度,降到1到10 ppt(兆分之一)範圍時就不會再持續下降的結果,也與先前其他研究一致。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研究員歐陽長風說明,這項最新研究發現2010至2020年間5種氟氯烴(CFC-13、CFC-112a、CFC-113a、CFC-114a和CFC-115)於全球大氣中濃度明顯增加。

但歐陽長風也指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監測,大氣中濃度最高、且臭氧層破壞能力最強的氟氯烴化合物如CFC-12、CFC-11、CFC-113,2021年全球背景濃度分別為493 ppt、222 ppt、68 ppt,遠高於研究中觀測的5種氟氯烴(皆低於9 ppt)。

且WMO報告指出, 2020年傳入平流層可破壞臭氧層的氯和溴總量,分別較1993年下降11%與15%;NOAA估算南極臭氧層破壞氣體指數,2010至2020年間則從90.5下降至76.7,表示破壞臭氧層成分已逐年減少。因此研究監測5種氟氯烴濃度上升,僅抵銷部分成效,其他對臭氧層破壞力較強的物質濃度變化則影響較大。

歐陽長風引用WMO報告表示,蒙特婁議定書規定的主要氟氯烴物種,全球濃度在2012年後下降速率較預期慢,且CFC-11在2012至2019年間排放量更增加約12至44萬噸,可能與中國大陸地區未通報排放有關,南極臭氧洞復原進程恐因此延緩0.5至3.1年。此外,雖已禁用氟氯烴,但仍可做為生產其替代物的原料,推測氟氯烴也可能在製造過程中釋放至大氣。

「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於1987年由近200國簽署同意,希望藉禁止特定化學物質來扭轉臭氧層受到的損害。(編輯:李亨山)112040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