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的清明上河圖

發稿時間:2013/06/15
謎樣的清明上河圖
謎樣的清明上河圖
作者|野島剛
譯者|張惠君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3/05/31

  〈清明上河圖〉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中國傳統繪畫代表。不只畫作本身,就連作者身世、畫作流轉的故事都不斷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日本媒體人野島剛出入兩岸故宮,親身探訪了極具政治、文化張力的博物館祕辛,這本書則從一件絕世珍寶的履歷捕捉了動人的關鍵歷史變革。

文章節錄

《謎樣的清明上河圖》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老實說,我原來想像這不過是部〈清明上河圖〉的動畫版而已,但台灣的朋友很興奮地告訴我「內容相當不得了,一定要去看」。

  先講我的感想:跑這一趟真的太棒了。

  到了傍晚,進入會場時,正在舉辦「入場六十萬人次紀念活動」,大批媒體正在訪問主辦單位,最後總計是超過六十五萬人次入場。

  令我最驚訝的是台灣人靜靜的駐足在會場中,認真的觀賞《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在我的認知裡,台灣人對於藝術品的興趣並不高,多半是為了趕流行就去看一眼,隨便看看就走。

  但是這次完全不同。觀眾被《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深深吸引,一次又一次重複欣賞四分鐘的動畫影像。

  有對情侶坐在地板上看得入神,我在一旁聽到他們的對話,並不是在討論畫中的人物,而是在聊天,就像是在天文館裡看星象的感覺。

  我也加入人群坐了下來,靠在牆上,觀察台灣的民眾們凝神觀看《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從白天轉換到夜晚,畫面的氛圍馬上改變,在這一瞬間,會場內的民眾發出讚嘆聲。接著水流的聲音、馬蹄的聲音、走路的腳步聲,不絕於耳。

  長達一百二十公尺的大螢幕,從右往左慢慢移動,觀眾可以充分欣賞《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我看到這個景象後,終於了解為何〈清明上河圖〉會有「中國的國畫」之稱。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清明上河圖〉並不能歸類為一流的繪畫作品。與主流的文人畫和山水畫相較,這幅畫不過就是寫實描繪城市街景,看不到作者的想法或是反映出他的心境,因而可能被當成「二流作家畫出的通俗畫作」。

  雖然如此,由於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市井小民強力支持,這幅畫提升到「國畫」的地位。

  人們為什麼喜歡〈清明上河圖〉,原因就在眼前。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不是充滿空靈的山水湖泊,而是雜沓的人間生活與社會實景。工作、吃飯等等日常生活就在這裡,畫中的人物也代表了自己。因此容易投射感情,觸動想像的空間。

  我在會場問了幾個人的感想。有個二十幾歲上班族女性的回答,最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不會動,我是不會來看的。看了以後才知道這幅畫這麼有趣。」

  原來如此,〈清明上河圖〉是這樣的一幅畫。

  專家的千言萬語,恐怕也難傳遞這幅畫的魅力。

  去看、去感覺、發現趣味,這就是欣賞〈清明上河圖〉的方法。

  中國繪畫的發展上,宋代以表現文人崇高心境的山水畫為主流,否定了寫實臨摹自然景觀或人物。基於敏銳的自我內省至極限,發展成為世界觀,確實令人讚嘆不已——但卻排除了泥土上的人間社會百態,欠缺了淺顯易懂的「喜怒哀樂」。雖知山水畫的好,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菁英社會的精神世界,更談不上喜好了。

這也是世界共通的疑問:什麼是名畫。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清明上河圖〉的藝術評價並不是太高,卻在現代因為人們的喜愛而擁有「中國第一畫」的稱號。

  如果站在「人們喜愛的畫就是名畫」的立場來看,〈清明上河圖〉當然是中國史上最棒的作品,這幅畫發射出「生命」的極光,持續吸引著我們的目光。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