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社會人文
財經
科普
生活
主題書單
相關連結
中央通訊社
悅讀閱讀
文化+
書評與專訪
首頁
/
社會人文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臺灣」是什麼?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畫的《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冊「空間篇」,以30幅獨特的地圖,探索從16到21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描繪和想像這個島嶼國度。每章均由臺史博館員與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研究與書寫,並附大量珍貴文物及歷史圖片。除了介紹地圖的來龍去脈,作者們也透過歷史學與科學檢測等方式,針對每張地圖的時代、人物或圖像細節,進行深入分析。是一本好看、好讀、好珍藏的臺灣史。
出版日期:2022/06/02
蕉兵戰時記
臺北高等學校(臺灣師範大學前身)曾是台灣島上最菁英的高校,許多名人皆是當時的校友。但大戰末期,他們以「未來國家社會菁英」的身分,被徵調到四處充當「學徒兵」,徒勞地挖掘著防空洞和戰壕。
出版日期:2022/06/15
一山一故事
曾被列為淡水八景之一的「屯山積雪」,有「大肚美人山」別名的基隆山,曾是平埔「龜崙族」傳統領地的大棟山;消逝在泛黃記憶中的「幸福碧潭樂園」,憲兵學員茁壯過程,必定攀登的步道「硬漢嶺」。我們放眼能看見的每座山、每條步道,都有著屬於它的精彩故事。卻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出大眾的眼中。讓熱愛山林的科技人,藉由這本書帶您一步一腳印,挖掘背後的歷史。
出版日期:2022/06/17
少年
《少年》一書所記錄的,是在香港的高壓政治氛圍中,一眾不懼打壓的電影工作者們克服投資者與演員先後退出、疫情爆發、國安法通過、得悉香港無法上映等困難,咬緊牙關拍成電影的過程。在獲得金馬獎後,《少年》終於在台灣院線上映,但熒幕以外,本書嘗試提供的,是「電影為甚麼拍成這樣」的提綱與補充。書裡收錄兩位導演任俠與林森的分享、編劇陳力行的拍攝日誌、一眾演員的感言、數篇專訪、場景考據及《少年》劇本本身,希望能為華文讀者提供在高壓政治環境拍攝電影的理解。
出版日期:2022/06/01
他們說我是間諜
美國人類學家凱薩琳.韋德瑞在70年代曾至羅馬尼亞進行田野調查,她在當地漸漸和村民培養出家人般的感情,以研究當地寫出的著作,更開啟西方國家東歐研究領域先河。然而,隨著九○年代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臺,她卻從解密檔案中發現:自己曾被當成間諜,受到嚴密監控。國安局中有關她的祕密檔案,多達兩千多頁。韋德瑞決定深入研究自己的監控檔案,藉以了解共產政權下的監控體制與線民文化。她回溯過去、找出線人,甚至訪問到當年負責監控她的國安局軍官。
出版日期:2022/06/01
看更多
本週選書
1.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2.
家常好日子
3.
蕉兵戰時記
4.
泰斯凱蘭二部曲
5.
希波克拉底的試練
熱門選書
1.
銀之夜
2.
十字路
3.
放歌
4.
未來還沒被書寫
5.
少年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
中央社隱私聲明
。
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