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早懂經濟學愈好!

發稿時間:2013/06/29
愈早懂經濟學愈好!
愈早懂經濟學愈好!
作者|韓鎮守
譯者|邱淑怡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3/05/14

  「經濟學很生活」,這樣的形容大家都多少聽聞過,但能領略要義、在生活中靈活應用經濟學的人卻很少。這本書就是為經濟學的初學者量身打造而寫,從相當生活化的買菜、吃飯、讀新聞…等案例來介紹經濟學,捨棄複雜的圖表分析,讓經濟學回歸應用層面並培養讀者的經濟直覺。

文章節錄

《愈早懂經濟學愈好!這樣你會比別人更有高度,擁有從生活解讀世界的軟實力》

沉沒成本

SUNK COST

遺忘過去,著眼未來

在吃到飽餐廳脹破肚皮的人

  這次假設全家一起來到吃到飽餐廳,每個人都沒吃午餐,就為了來這裡大快朵頤。在第一個盤子裡裝滿食物並快速解決後,立刻起身投入第二輪。

  雖然剛開始決心要吃十盤,但一盤接一盤地拿取各種食物後,很快就發現自己吃飽了。許多人都因為不甘心,一定要吃到肚皮快脹破了才停手,嘴裡還一邊說著「這間餐廳很貴,一定要吃夠本才行」。

  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盲目地將食物往肚子裡塞,其實又是一個不合理的選擇。吃到飽餐廳的費用是每位客人都必須支付的人頭費,無論吃多吃少都無法退還。像這樣已經付出去、無法收回的費用,就稱為「沉沒成本」,宛如船沉大海般無法挽救。

  不過,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無法忘懷沉沒成本而做出不理智的選擇。吃到飽餐廳的費用屬於沉沒成本,不該讓它影響你對於要吃多少食物的決定。如果多吃一盤會更心滿意足就多吃一盤,若只會讓腹部脹得很不舒服就不應該再吃了。即便吃得很痛苦,卻為了昂貴的餐費而勉強自己,只是愚昧的舉動罷了。

  這就是沉沒成本的教訓。上一節中,我們學到千萬不可以忘記機會成本。這次剛好相反,一定要忘記沉沒成本,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有點混淆了嗎?機會成本必須銘記在心,而沉沒成本必須拋諸腦後。其實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沉沒成本在付出後就此消失且無法回收,所以機會成本就等於零。既然機會成本是零,即使在選擇時納入考量也沒有任何用處。執著在沉沒成本中的人,其實是不明白機會成本等於零,還誤以為是棄之可惜的東西。

期末考的惡夢

  在經濟學的課堂上,老師說期末考會非常難。學生人心惶惶卻不知如何是好,反正這位老師本來就很難搞。從那天起,每個人都努力研讀經濟學課本。就在考試前幾天,老師說有重大事項公布,還煞有其事的清了清喉嚨:這次期末考不考經濟了。

  呀呼!學生的歡呼聲此起彼落。但很快就想到,這陣子的努力算什麼?昨天晚上還捨棄了心愛的電動,認真唸了經濟學呀⋯⋯。不過孩子們對心血的哀悼很短暫,不用多久就煩惱起接下來該唸什麼科目。

  學生的反應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捨不得放棄這段時間的付出和努力,決心將經濟學唸完,成為有始有終的人;另一種人則是即使覺得可惜又冤枉,但立刻就放下經濟學課本,將注意力轉往過兩天要考的其他科目。

  哪種反應比較合理?當然是後者。這段時間為經濟學投入的時間和精神,就是沉沒成本。雖然的確可惜,但先放下這些不用考的內容趕快準備其他科目,考試的分數才會比較高。無法忘懷沉沒成本而繼續唸經濟學的人,只會得到令人憂鬱的成績單。

如果放不下沉沒成本……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過一段話:「已經流逝的水無力轉動水車,過去的錯誤也無須變成現在的煩惱。現在的煩惱只會帶走更多無法收回的水。無論是悲傷或惱怒,都應該放下過去並珍惜今日,別讓過往的一塊石頭成為未來的阻礙。」

  這段話也印證了經濟學的理論。我們必須忘記沉沒成本,專注於即將面對的其他事情。如果放不下,就會因為做出錯誤選擇而損失更慘重。但是我們身邊其實不乏這種射錯了箭還執著、懊悔,最終導致更多失誤的人。

  某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成功研發了新技術。但付出這麼多時間和金錢的新技術,卻因為不是標準模式而無法被普遍接受,大眾的習慣與認知也難以立刻改變。

  在這種情形下,這家企業應馬上忘記這些資金和心血,趕緊籌劃下一個新開發方案。但公司卻無法放下已投入的沉沒成本,持續執著在這項技術上,將完成開發後的剩餘資金全部投入廣告宣傳,最後因周轉不靈而關門大吉。如果忘記先前的沉沒成本並利用剩餘資金研究新產品,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然而卻因不甘心而面臨更糟糕的結局。

  買了人氣歌手的演唱會門票,當天卻罹患重感冒,連走路都有點困難,由於不想浪費門票錢,還是勉強去了演唱會現場。這也是因為無法忘懷沉沒成本,做出非常不合理選擇的例子。

  前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曾向主張停止伊拉克戰爭的人說「不能讓這些年輕士兵白白犧牲,一定要努力到最後」,之後就因為持續作戰而犧牲了更多人命。若他能放下這些沉沒成本,或許可以讓更多士兵免於戰死沙場。

  經濟學家曾向一般民眾進行一項實驗。在路上發送價值600 元的公演入場券,觀察究竟有多少人會來觀賞表演。接著再以不可退換為條件,用30 元販售另一場相同公演的門票,觀察會有幾名民眾買單。哪種情況會吸引較多的觀眾呢?

  沒錯,正如各位想的,以30 元販售門票的公演來了較多的觀眾。如果連理由都能詳細說明,各位就真的是經濟專家了。要做出合理的選擇其實很簡單,只要觀賞表演的效果與價值大於入場費,就應該去看這場表演。在第二種情形中,人們付出的30元就是沉沒成本。

  如果每個人都做出合理的選擇,兩場公演的觀眾人數理應差不多。不過花錢買票的場次來了較多的觀眾,表示他們在做決定時考慮到30 元的入場費,證明多數人還是放不下無法收回的沉沒成本。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