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一張骨牌

發稿時間:2014/03/29
聚焦第一張骨牌
聚焦第一張骨牌
作者|蓋瑞‧凱勒、傑伊‧巴帕森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4/03/05

  北美最大不動產公司董事長兼共同創辦人蓋瑞‧凱勒在人生低谷時,體認到「專注心力優先做好最關鍵的一件事情」的力量,如同推骨牌的原理,做對正確的事情,就會做對下一件正確的事;專注在一件對的事情上,比做再多件不對的事更有效益。這就是要點所在。在這本書,他打破阻礙成功的迷思,教讀者聚焦在最重要的事,循序漸進建立起不凡成就。

文章節錄

《聚焦第一張骨牌:卓越背後的超簡單原則》

幼兒酷刑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 研究工作者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開始以有計劃的方式,折磨史丹福大學賓恩幼兒托育中心(Bing Nursery School)的4歲小孩。超過五百位小孩在父母同意之下,自願參加這項有如惡魔般的計畫。這些父母,許多人後來和其他數百萬人一樣,看著影片中扭捏不安的可憐小孩,大笑不已。這項可怕的實驗稱作「棉花糖測試」。這是觀察意志力的有趣方式。

  實驗人員給孩子們三樣點心中的一樣:椒鹽脆餅、小甜餅,或者後來非常有名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說他有事必須離開,如果你能等十五分鐘,等到我回來,會有第二份點心給你吃。孩子們必須在現在吃一份點心,或者稍後吃兩份點心之間作選擇。在研究人員解釋基本規則之後,有些孩子馬上表示不想玩,米歇爾因此知道這項測試設計得很好。

  孩子們單獨面對不能吃的棉花糖,會使出各式各樣的拖延策略,從閉上眼睛、抓頭髮、別過頭,到在點心上面搖頭晃腦、聞它,甚至還有人撫摸點心,不一而足。平均而言,孩子們抗拒不到三分鐘。而且只有十分之三的孩子,能夠延後滿足,直到研究人員回來。顯然大部分的孩子難以延後滿足。換句話說,意志力供不應求。

  起初,沒人想到棉花糖測試的成敗和一個孩子的將來有關。這方面的洞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原來米歇爾的三個女兒都上賓恩幼兒托育中心,接下來幾年,當他問她們參與實驗的同學平常表現如何,慢慢發現有一種型態存在。願意耐心等到第二份點心送上來的孩子,表現似乎比較好。而且好很多。

  1981年,米歇爾開始以有系統的方式,追蹤原來的受測者。他取得成績單、搜集各種紀錄,並且寄出問卷,試著衡量他們的相對學術與社會成就。他的直覺是對的──意志力或者延後滿足的能力,是預測將來成功的很好指標。接下來三十餘年,米歇爾和他的同事發表不計其數的論文,探討「高延後者」的表現有多好。在實驗中成功領得第二份點心的人,整體學術成就比較高、學力性向測驗(SAT)分數平均高出210分、自我價值的感覺較高,而且壓力管理得比較好。另一方面,「低延後者」過胖的可能性高出30%,日後的吸毒率也比較高。母親告訴你「等待的人有福」,可不是在開玩笑。

  由此可見,意志力十分重要,如何善用應該列為優先要務。遺憾的是,由於它不能隨傳隨到,所以你必須好好管理,才能使它發揮最好的效果。正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和「未雨綢繆」,意志力是個時機問題。當你有意志,事情便可望成功。雖然個性是意志力的根本要素,如何善用它的關鍵,却在於你什麼時候用它。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