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就是想像力

發稿時間:2014/04/26
空間就是想像力
空間就是想像力
作者|畢恆達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4/04/01

  翻讀本書,最令人震撼的是,我們對生活的空間竟然如此習以為常,完全沒想到「為什麼要這樣擺設?」、「如此設計,背後是否有什麼用意?」、「秩序與整潔,真的是最重要的嗎?」原來從微小處著手,就可翻新整個空間的意涵。文中介紹的土耳其彩虹階梯,原本只是一個突發奇想的念頭,最後不僅改變市容,甚至改變市民的意識,可說是經典之例。

文章節錄

《空間就是想像力》

公共標誌的性別想像

  曾經有一則新聞,報導一位老婦人搭乘臺北捷運多年,因為年邁走路較慢,每次在人潮中搭乘速度頗快的電扶梯,總是心驚膽跳。她為何不搭乘升降電梯呢?因為她以為電梯是只准男性搭乘的。我們來看看電梯的標誌,為什麼把男廁標誌放進一個方框裡,加上箭頭,它就成了電梯標誌,這不是很奇怪嗎?記得有次我尿急,在捷運車站看到電梯標誌以及其下50公尺→的符號,確實有那麼一瞬間以為廁所就在前頭。設計者在主觀上也許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但是公共標誌人形符號整體看來存有性別偏見則是不爭之事實。這個標誌的合法性建立在「男人的身體是普同的身體、而女人的身體則是『她者』」之上。

  環顧生活周遭的各種公共標誌,如果圖中有人形的話,幾乎都是以男性身體來代表所有人。女性的身體只會出現在某些特殊情境中。除了女廁、哺乳室與博愛座的孕婦標誌,是為了標示出生理女性專用外,其他特意使用女性身體(裙裝)的標誌,大致上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1)女人作為照顧者:只要標誌中的大人身旁有嬰兒/兒童,這個大人就會自動穿上裙裝,例如百貨公司電扶梯入口禁止推嬰兒車的標誌(女人推嬰兒車)、中國九廣鐵路火車上呼叫服務生的按鈕(端著高腳酒杯的女性)。最富戲劇性的,莫過於臺北捷運電扶梯入口側邊上的「使用電扶梯須知」標誌了。三個連續動作的圖片,第一張是「緊握扶手」,接下來是「靠右站穩」,第三張是「照顧孩童」。然而,前二張的人形都是褲裝,第三張的人形卻馬上變身穿著洋裝,只是因為身旁出現需要照顧的孩童。

  (2)需要協助:臺北捷運與高鐵的「物品掉落時請洽站務員」標誌中,需要幫助的乘客是女性,站務員則是男性。這個標誌的左邊經常還有「請禁入軌道區,違者重罰」的標誌,但是畫的褲裝人形。「兒童走失」的標誌中,也是身著裙裝的女童正在哭泣。

  (3)危險:臺北捷運刷卡閘口「小心夾手」的標誌中是個小女孩、建築物電梯中緊急事故應變的標誌中,從電梯跌落的是女性。這些實例與國小教科書的插圖如出一轍。國小教科書中教導學童安全與危險行為的課文,插圖裡會從事危險行為(如單手騎腳踏車、在走廊上奔跑、用球丟人等)的都是男學童,然而最後真的受傷(如跌倒、被刀割傷流血)的,卻都畫成女學童。

  臺北捷運的「夜間婦女候車區」也是一個有趣的實例。它一開始的英文是Nighttime Safeguarded Waiting Zone,與國外的標示相同。也就是說,車站的夜間安全候車區,在全世界很少看到會有「婦女」兩字。因為夜間候車,男女老少都需要安全,因此將乘客集中在有監視、照明,離逃脫出口較近的地區。臺灣特別標誌「婦女」兩字,是何用意?沒多久,這個標示的英文竟修改成Waiting Zone for Female Passengers at Night。最近有些車站中文如舊,但是英文又改成Safe Waiting Zone。

  (4)購物:臺北車站站前地下街與中山地下街的標誌,都是手持購物袋的女性。

  這些實例說明了男人的身體(同時意味著普同的身體)可以適用在各種活動與規範上。換句話說,男廁標誌上的身體,也出現在絕大多數其他公共標誌。但是有些領域卻隱含專屬於女性,例如照顧孩童、服務、購物、意外與求助。它清楚展示了既有的公共標誌並非客觀中立的設計,而其中人體的性別安排也絕非偶然。它預設了我們對於女人的特殊要求與期待。

  基於此種思考與反省,瑞典與維也納為了對抗既有的性別歧視,發起公共標誌的改善運動,啟用有別於傳統的標誌圖形,例如博愛座上有男人抱嬰兒的圖形、緊急逃生口標誌中有留長髮著裙裝奔跑的女人、男廁有男人幫小孩換尿布的指示標誌、道路上「施工中」標誌裡是手持工具的女人。此種嘗試雖然頗富爭議,卻讓我們對每日生活空間公共標誌中的性別圖像,不再視為理所當然。

  設想一下,如果大多數公共標誌中的人形皆為穿著裙裝的人形,唯有照顧孩童、購物、求助的人形為與男廁相同的人體,則大眾的認知與感受會是如何?當然,如果一個社會已經可以坦然接受各種跨性別的身體與穿著,則標誌的性別也就不再是問題。不過前提是,用褲裝人像標示男廁、裙裝人像標示女廁的標誌系統,就也要廢除、修改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