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我們還活著

發稿時間:2010/08/07
趁我們還活著
趁我們還活著
作者|康納.歐克勒瑞Conor O’Clery
譯者|尤傳莉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0/07/07

  一位很會賺錢的企業家竟然把賺到的財富全部捐做慈善運用,這是真的。《趁我們還活著》敘述的正是創辦免稅店Duty Free致富的美國大富豪查克‧菲尼,悄悄捐出所有財富大約四十億美元做公益的故事,更令人敬仰的是,他為了呼籲更多有錢人效法他趁活著的時候捐獻錢財做善事,才同意寫這本書公開他的秘密行善。

  《富比士》雜誌1988年將查克‧菲尼列為全美國富豪排行第二十三名,其實,他在1984年就把全部財富放棄,捐給慈善基金會,也可見他的行善有多麼保密。有趣的是,這位富豪花錢的方式根本不像有錢人,他出國旅遊洽公搭機只坐經濟艙,手戴廉價手錶,不愛名牌,始終過著簡單儉樸的生活,省下的錢都成善款。

  查克‧菲尼甚至打算一輩子都要為善不欲人知,不讓他的生意夥伴有壓力,但後來發現不容易。有些機構不敢輕易接受匿名捐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曾拒絕他。另外,有些受贈者知道查克‧菲尼的身分後未能保密,正是康乃爾大學一位前任校長的「大嘴巴」,把查克‧菲尼的善行洩露出來。

  許多人熟悉觀光旅遊常會光顧的Duty Free免稅店,卻對創辦免稅店的查克‧菲尼一無所知,直到《趁我們還活著》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人們才知道他的善行遠比他的財富更震撼人心,近幾年也激發許多超級大富豪跟進。

  股神巴菲特就於2006年捐出百分之九十九的財富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夫婦的慈善基金會,三人還陸續說服四十個美國億萬富豪或家族承諾捐出逾半財富。他們都是響應查克‧菲尼的「giving while living」,就是富人要有道德責任,要趁還活著的時候善加利用財富做善事,也更能享受到成就感,千萬不要等到死後才行善。

文章節錄

《趁我們還活著:Duty Free大亨偷偷送走億萬財富的真實故事 》

序曲 一九八四年感恩節,在巴哈馬群島……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一早,陽光普照,一群來自紐約的旅客在三小時航程後,來到巴哈馬群島首府拿騷(Nassau)的國際機場。他們大部分是來此過感恩節假期的美國旅客。一名看來相當隨和的中年男子走出經濟艙,他身穿運動夾克和開領襯衫,除了那雙銳利的藍色眼珠,他一點也不起眼。他和太太搭了計程車到電纜灘的一棟辦公大樓,這個區域位於機場和拿騷市區之間,一排飯店和公寓緊臨著大西洋的粉藍色海水。這是他熟悉的地方,以前他常來這裡處理生意,使他成為舉世最富有的人士之一。但這回他要處理的交易,跟以往完全不同,而且將會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那天上午,兩名律師也要到巴哈馬和他會合。馬區(Frank Mutch)是從百慕達飛來,擔任這件交易的法定證人。另一位則是戴爾(Harvey Dale),他從佛羅里達出發,會把一切所需文件帶來。之前戴爾一絲不苟地小心處理這件事的種種細節。經過兩年的計畫,這個交易將會在巴哈馬簽訂,以規避龐大稅金。這位出身哈佛法學院的律師向巴哈馬一家信託公司借到了電纜灘上的一個會議室,要在那邊簽訂所有法律文件。這個複雜的過程將會花掉三個小時,但還是來得及讓每個人趕搭晚班飛機,各自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

  但簽約時間到了,戴爾卻不見蹤影。那天早上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機場因為大雷雨持續不斷,所有飛機都無法起飛。隨著時間分秒過去,卻一直沒有通知登機,戴爾覺得愈來愈沮喪。其他在巴哈馬等待的人中午出去吃了炸魚和薯條,然後回到辦公室坐在會議桌前,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中午過後,戴爾終於登上了班機。他們鑽入仍隆隆作響的雲層,顛簸了一陣子,但很快就沒事了;一個小時後,飛機降落在巴哈馬群島。下午四點左右,他衝進會議室,上氣不接下氣。再過一小時,他們就得離開這棟大樓了。他打開公事包,把協議書、授權書等各種法律文件攤在桌上。「沒時間談了,你在這裡簽名,你在那裡簽名。」隨後他一一收起文件,大家匆忙出門趕飛機去了。

  在前往機場的車上,那名穿著運動夾克的男子查爾斯.菲尼(Charles Feeney)有種深深的解脫之感。那天早上飛來巴哈馬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但現在離開時,屬於他名下的財產,只比他三十年前白手起家時多一點點而已。在那個感恩節週末,正當幾百萬美國人為了有幸得到的物質享受而感恩時,他卻在慶祝自己擺脫了龐大的財富,那是多年來命運和他賺錢的才華所賜予他的。

  這一切都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完成。接下來有很長一段時間,除了那天相聚在巴哈馬的這一小群人,很少人知道那天發生了什麼事。直到四年後,《富比士》(Forbes)雜誌公布全美富豪排行榜,將菲尼列為第二十三名,並宣稱他身價十三億美元。但《富比士》搞錯了,而且往後還會繼續錯上好幾年。查克.菲尼早就擺脫那些財富了。他是有名無實的億萬富豪。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