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哲學

發稿時間:2018/10/05
生存的哲學
生存的哲學
作者|岡田尊司
譯者|黃薇嬪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18/09/03

  日本精神科名醫岡田尊司以豐富的臨床案例,結合歷史上曾有面臨過沉重考驗,而後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的知名哲學家故事,希望能為感到活著很痛苦的人們,透過這些人的經歷與故事,帶來扭轉生命的力量。

文章節錄

《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

活得很痛苦的原因是「必須怎麼做」

  一般認為潛藏在憂鬱、厭食症、夫妻不合與虐待等各式各樣問題背後的,就是「必須怎麼做」的想法。這種想法將「完美的理想」當作標準,否定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與他人。

  說起來,必須該怎麼做的理想樣板,多半是由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所灌輸。

  有不少人儘管忤逆父母,仍持續受到父母的價值觀與理想囿限,無法擺脫他們的控制。

  面對這種情況,有說法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接受事情原本的模樣,也就是採取肯定原本模樣的態度,不受義務、面子等多餘的價值觀所影響。

  最早肯定人的本真狀態的就是老子。他主張把「無為自然」擺第一,任何人的作為,都會妨礙大自然的原理─也就是「道」。

  在佛教中也能發現相同的思想,親鸞(注:1173-1262,日本鎌倉時代僧侶,淨土真宗的祖師)的「自然法爾」(順其自然)與禪宗的「無事是貴人」(保持原本的模樣、什麼也不做,才是最珍貴之意)這兩句話,也都展現出厭惡人為造作的想法。

基督教中有原罪的概念,認為人一出生就背負著罪惡。做出違背教義的事情當然有罪,可是就算什麼壞事也沒做,也會對存在本身懷有罪惡感。在這點上,基督教的概念與前述肯定人原本樣貌的想法非常不同。

  近年來,禪宗思想在歐美很受歡迎,或許就是因為與基督教的價值觀相較之下,禪宗沒有「必須要怎樣」的約束,可以擺脫罪惡感。基督教的二元論主張善與惡完全不相容,相反地,禪宗等東方思想則認為善惡是一體兩面,本質上沒有差異,並且告訴民眾沒有「必須怎麼做」,重點是要「保持無為」、「別太努力」。

  這種超越二分法的觀點,也被積極運用在心理治療等處,因此產生透過接納、理解自己的真實樣貌,從追求「理想自我」的束縛中解放自己的正念療法(Mindfulness),以及找出並肯定優點,而不是指出然後試圖改善缺點的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簡稱DBT)所採取之「辯證策略」。這些治療方式已證實有助於預防憂鬱症復發、改善自我否定與自殘行為。

  這些療法的基本態度是接納並肯定自己真實的樣貌,而不是一昧追求理想的自我。痛苦的自己、滿心不安的自己、失敗的自己、受傷的自己;每一個面向都是重要的自己,別想著要改變,而是接納自己原原本本的模樣,並進一步加以珍惜。無論遭遇多麼慘烈的狀況,一定能從中看出優點,因為萬事萬物不是非善即惡,往往都包含善與惡兩種要素,「最壞」也不過是以單一價值觀所得出的判斷。

  認為「必須怎麼做」的人,心裡某處存在著「只要努力,一切就能如願、就會出現好結果」的期待,並會認為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就是因為努力還不夠。然而,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事物,都無法靠人類的智慧或力量左右;愈想憑藉自己的努力扭轉乾坤的人,愈容易感到失望或陷入沮喪之中。其實活下去所需要的,是看穿「努力總會有辦法」背後的真相,也就是如果遇到努力也沒用的事情時,不要自尋煩惱。

此外,人人都有不同的行為標準與價值觀,卻不自覺會期待別人的行為標準與價值觀和自己相同。當期待落空時,就會感到失望與憤怒,並因此意見不合或爆發爭執。當強迫對方接受你認為的「應該怎麼樣」時,產生分歧是必然的結果。

  因此,記住對方終究是獨立的個人,不產生過度期待非常重要。就算對方是自己的子女或深愛的伴侶,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對別人的期待愈高,就愈容易期待落空、變得不幸。如果只抱持一點點期待的話,不僅能夠減少期待落空的機率,只要對方表現得超乎期待,心中就會湧現喜悅與感激。所以,當你察覺到自己對周遭的人感到憤怒時,請試著回頭想想:自己是否對他們期待過度了呢?

  有比想像中更多的人,正在為自己根本無能為力的問題所煩惱。當腦海中充斥著過去的失敗與對未來的擔心時,不妨試著問問自己:繼續這樣思考下去,究竟能有什麼幫助呢?如果答案是沒有任何什麼幫助,卻還是無法停下思緒的話,請試著這樣告訴自己:思考後能有正面幫助的事,就盡全力去想吧!可是,再怎麼思考也只帶來負面效果的事,就別再去想了。

  也許有人會說,就算這麼說了,頭腦還是無法控制地去想呀。在這種時候,只要保持耐心、反覆說服自己就行了。大部分的人在持續這麼做之後,都可以逐漸脫離負面思考和過度擔心的狀況。這一招稱為「自我教導法(selfinstruction)」,是經過證實擁有實際效果的一種認知行為治療技巧。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