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重金屬之歌

發稿時間:2018/11/02
戰國重金屬之歌
戰國重金屬之歌
作者|許進雄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8/10/19

  許進雄老師生涯最精彩力作,最清楚的文物解析、最精彩的漢字故事,都在「漢字與文物」系列裡。第二冊《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時代跨越夏商周,從有趣的青銅器、玉器等文物故事中,清晰易懂的介紹漢字的形成與變化,請讀者們和許進雄老師一起,分享這首重金屬之歌。

文章節錄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八、「明」、「搜」、「幽」:從甲骨字形看古代照明用具之設計

【經過精心設計的樹形燈】

  高79.7公分,現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東漢,西元一或二世紀。

  室內的照明措施是文明的標誌之一,表示人們有相當多的夜間活動。在野蠻狀態,人們主要的活動是尋找食物。天一黑就去睡覺,以便次日能早起去尋找食物。房子只是晚上棲身及遮風雨之用,夜間的照明對他們來說,是沒有什麼重要意義的。後來發展到在屋中燒食,人們在屋裏的時間無形中加長,就有必要再開個通風、照明的開口。半地下穴式的房子就在屋頂開孔以引進光線。當房子蓋到地面上時,為減少雨露的浸漏,就在牆上開窗戶。就算有時需要出去走動,也可以借重朦朧的月光。雖然只有在月圓前後期間,月的光度才能提供一些作用。但因它是不費勞力的自然光源,也因此即使是到相當文明的時候,人們依然會借重它微弱的光明。商代的「明」字: ,以窗及月表意,表現這種引月光入窗,免費利用光源的行為。

  舊石器時代的人就知道火能照明,甲骨文有一「叟」字,即後來的「搜」字: ,作手持火把於屋中搜索之狀。茅草屋裏使用火把相當危險,不是理想的照明用具。雖然也可利用燒煮食物的火膛照明,但其範圍有限,對於屋子裡大部分的地方都無法照顧到。一旦文明更進步,人們就不再滿意以火膛來照明了。他們另想辦法,終於有燈燭的使用。專用燈具始自戰國時代,此時由於鐵器的大量使用,生產力大為提高,社會面貌也起了變化,可以想像生活內容漸漸豐富,貴族們的夜間活動更是大為增加,點燈從事生產也划算,因此專門照明用具逐漸盛行。

  這件製作精緻的樹形燈座有十個燈盞,顯然設計的概念來源自帝堯時期,后羿射下九日而留下一日照明的故事。這件作品可以完全分解組裝,方便收藏與搬移,和現代商業思想不謀而合。除基本的樹幹與以兩條蟠蜷的龍為主題的透雕座盤外,其葉子、盞盤、S形的樹枝支撐都是可以拆下的零件。每個盞盤的一邊都有個突出的插孔,可以插葉狀的蓋子,其中央則有一支燭扦,可用以繫綁燈蕊。透雕的葉狀蓋子會使光芒有向四周放出陰影圖案的效果。

  古代的燈光大半微弱而且有黑煙。因為甲骨文的「幽」字: ,作一火與兩線小絲之狀,以表現火燒燈芯,光線幽暗之意。推測當時所用的燃料大半是植物油。但到了戰國時代,就有使用動物脂肪為燈的燃料。《楚辭.招魂》為招徠亡魂回家而描寫的舒服家居景象中,有蘭膏明燭的形容。蘭膏指滲有香味的燈油,非常講究。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