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驛站

發稿時間:2020/09/04
文明的驛站
文明的驛站
作者|張毅瑄
譯者|約翰‧朱里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0/07/22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旅途中,城市如同一座座驛站,殊異的文化與習俗在此匯聚,也以城市為節點輻射而出、遍地開花。綜觀城市的脈絡,便可一覽世界史的繁盛之景。在時代更迭中,多少城市曾經興起與衰亡,但無論已然傾圮成斷垣殘壁,或仍不斷新生與擴張,城市的輝煌過往都不曾稍減。《文明的驛站》透過考古研究與史料的蒐集,深度導覽70座歷史上的偉大城市,讓我們能更完整而真實地想像這些城市在它們所屬時代中的樣貌。

文章節錄

《文明的驛站:從底比斯到紐約,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深度導覽,造訪歷史上70座偉大城市》

鐵奧蒂華坎(TEOTIHUACAN)◎蘇珊.托比.伊凡斯(Susan Toby Evans)

眾神的初始……就在這鐵奧蒂華坎。

—薩哈岡的伯納第諾(Bernardino de Sahagún),1569年

  鐵奧蒂華坎不只是眾神誕生之地,也是時間最初出現的地方,偉大城市衰敗後很久很久才留下的紀錄如是說。全盛期(約在100年至500年之間)的鐵奧蒂華坎受到四方尊崇,連東方1,600公里遠處的馬雅文化都對它景仰不已。這座城是「世界大都會」,不論在現代意義或古老宗教意涵上都是;它是天界與冥府交會之處的「宇宙軸心」(axis mundi),也是結構繁密的多種族都市,城內一片片區域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民聚居,他們的故鄉可能是東南方350公里遠的瓦哈卡(Oaxaca)阿爾班山(Monte Alban),也可能是東面200公里遠的墨西哥灣低地。城裡商販把貨物運到上古墨西哥與中美洲各地聚落去販售,這城的徽記也被他處統治者拿來象徵自身權威,效用歷經時光而不減。

  鐵奧蒂華坎的規模正如其影響力,其分布面積超過20平方公里,在西元400年時可能已有10萬人口,是美洲最大的都市,直到1519年才被阿茲特克帝國(Aztec empire)的首都鐵諾奇蒂蘭超過。鐵奧蒂華坎主要道路與建築的方位配置,甚至其精確的大小與比例,都顯示建造者仔細考量過應該如何配合自然環境,以及它在精神宇宙中的位置。從都市計畫的角度看來,鐵奧蒂華坎那縱橫規矩排列著的金字塔與屋宅單元頗具現代性,相較之下,新舊世界其他許多城市都充滿彎彎曲曲的街道,兩者差異顯著。棋盤格道路呈斜角狀,因應當地天然山坡地形,能有效引導順坡下流的雨水通過城市進入泉線(spring line),天之水與地之水匯合於此處運河系統內,並由國家控管的水神廟加以聖化。鐵奧蒂華坎的市區發展與此地宗教演變糾纏不清,大範圍的公共建設改變了該城與最必須卻也最缺乏的資源──水,在物質與精神上的關係。

  這座發展完備的城市,其統治者與建築師可能是想把它蓋成能供神靈居住的都市結構,但谷地裡最原始的聚落其實很晚才出現,且規模不大,因為此地氣候實在不宜人居。該地位於現代墨西哥市東北方約40公里處,海拔高達2,240公尺,天候乾寒、霜期頗長,雨量稀少卻又猛暴,在山坡上沖刷出深溝。若要讓此處成為種植玉米(當地主食作物)的良田,則需要精心的設計來固定土壤。然而,人們後來竟紛紛離開那些更適合耕種的地區,湧入鐵奧蒂華坎谷地定居。人口外移地區的一個例子,是西南方較為溼暖的地帶,也就是現代墨西哥市所在地,那裡最大的聚居中心奎奎爾科(Cuicuilco )被雄偉火山群峰的陰影籠罩,但火山爆發的熔岩在約2,000年前深深淹沒該城;現代人為了發掘它那20公尺高的金字塔還必須使用手提電鑽。

  這場災難之後,鐵奧蒂華坎人口數量飛升,學者大多認為奎奎爾科的難民變成了鐵奧蒂華坎的勞動主力,當時逐漸升起的大金字塔建築就是出自這些勞工的血汗。鐵奧蒂華坎的建築師指揮工人,依照地勢以及天界景象規劃出胸中藍圖,還要考慮如何將胡亂溢流的雨水導引到它該去之處。宏偉的南北軸線被後代其他文化稱作「死者之路」,走向稍稍偏東北方,與從太陽金字塔底部洞穴看向西方地平線、沒有遮蔽的一條視線成垂直,這種布局可能是在紀念西元前3113年8月11日的天象,那是鐵奧蒂華坎人、馬雅人與其他中美洲民族所推算出宇宙開始的日子。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