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車到巴士

發稿時間:2021/01/29
從臺車到巴士
從臺車到巴士
作者|陳家豪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02

可否想像,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牛車與轎子曾經是  臺灣這塊島嶼最主要的人貨運輸工具?一百年多來,臺灣的地方交通一日千里,從有限的人力、四腳獸力、蒸氣力到無汙染的電力,陸上交通的演變就是一場革命。人力轎子、兩輪牛車、四輪汽車、多組路輪火車、輕軌電車、高速鐵路……,不論是劉銘傳從中國引進蒸汽火車、日治時期縱橫臺灣南北的縱貫鐵路,或是今日風馳電掣的高速鐵路,都在在改變了臺灣的地景,也牽動了臺灣人的交通習慣,而交通形式的改變更影響了臺灣社會的發展。

文章節錄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第三章 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人力輕便鐵道

  臺灣人力輕便鐵道由日本傳入,與中日甲午戰爭有關,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運用這項交通工具於運兵、運糧。日本陸軍省甚至一度計畫在朝鮮鋪設四○○公里的人力輕便鐵道。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日軍接收臺灣,把人力輕便鐵道帶來臺灣。日本陸軍先於一八九五年六月十日成立「臺灣鐵道線區司令部」,同年的八月二十六日改設「臨時臺灣鐵道隊」,隸屬於臺灣總督府陸軍局長。這個臨時臺灣鐵道隊當然和縱貫鐵道的建設關係密切,並且設立了所謂的「輕便鐵道班」。

  日本陸軍所鋪設的第一條軍用人力輕便鐵道,位於臺南安平和高雄之間,於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完工,到了一八九八年二月時,再將軌道延長到新竹,同時完成網藔社(臺南永康)至安平、烏日至塗葛窟(臺中梧棲)、他裏霧(林斗南)至斗六、高雄至鳳山等四條支線,以及基隆線、臺北線,總里程超過三八五公里;大致上,當時臺灣主要的市鎮都有人力輕便鐵道通過。

  為何日本陸軍要大範圍地在全臺鋪設軍用人力輕便鐵道?原因很簡單,因為清代臺灣陸上交通建設太過不良。當時劉銘傳留下一條基隆到新竹的鐵道,這條原本預計蓋到臺南的半成品卻不怎麼好用。於是,日軍為了迅速平定臺灣各地風起雲湧的抗日武裝勢力,只能在短時間內建構一張足以快速運送軍隊武器的陸上交通網絡,軍用人力輕便鐵道自然成為首選。

清代,從臺南到新竹需費時十九天,但是軍用人力輕便鐵道鋪設完畢後,便可縮減為兩天。

  日治初期日軍在臺灣所鋪設的軍用人力輕便鐵道後來如何處理?

  絕大多數在拆除之後,將軌條移交給各地方官廳(地方政府的概念),同時,絕大多數的軌條後來移交到民間業者手裡。換句話說,這批人力輕便鐵道刺激了一個新興產業的出現――民營人力輕便鐵道業。

  軍用人力輕便軌條轉移到地方官廳、再轉移到民間業者的背景與過程會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道在一八九九年開始動工,每一個區段完工後,該區段的軍用人力輕便鐵道就會被拆除。但是,南北縱貫鐵道只是孤獨地橫躺在臺灣西部,對於需求廣大的地方交通,特別是中央山脈到西部海岸以及緊臨太平洋的東部地區,都有地方交通工具的需求。於是,臺灣總督府與日本陸軍商量,希望這些被拆除的軌條能移交給各地方官廳,讓他們去發展地方交通,特別是東西向交通與東部交通。

  各地方官廳拿到這批軌條,除了部分作為公共建設,絕大多數則鼓勵民間業者來認領,並以個人經營、合夥或公司(company)形式運作所謂的民營人力輕便鐵道企業,提供一般客貨運輸之用。

  英商三美路商會(Samuel & Co., LTD)應該算是開啟了民間企業鋪設人力輕便鐵道的先聲。這家外商為了運輸石油,於一九○二年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從淡水車站(淡水線)沿著海岸鋪設人力輕便鐵道的計畫。

  直到一九○三年,我們才在宜蘭、鹿港與桃園地區看到由臺、日人成功籌組,提供一般大眾運輸為目的的民營人力輕便鐵道企業,軌條都是由臺灣總督府或地方官廳免費提供。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