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書

發稿時間:2010/11/27
昨日書
昨日書
作者|馬世芳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0/11/03

  聽到熟悉的音樂,常讓人瞬間回到舊日情懷。廣播音樂人馬世芳的第二本書《昨日書》,與前一本《地下鄉愁藍調》,同樣回憶年輕時的音樂與相關人事物,不過本書特別觸及本土流行音樂「民歌時代」的點點滴滴,尤其許多音樂故事,是讀者從來不知道的內幕,這是最大的魅力所在。

  馬世芳的母親為廣播界知名的音樂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因此,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過程,他從未錯過,尤其是民歌盛行時期,家中常有音樂人聚會。耳濡目染下,馬世芳從年輕時就愛聽西洋音樂,收藏很多唱片,堪稱深度樂迷,如今加入廣播主持人行列,寫起流行音樂的感懷書,資格綽綽有餘。

  書中提到許多迷人的小故事。民歌作曲家李泰祥寫的「告別」,本來不會有這首歌,原來只有「不要告別」,但唱片公司錄製的歌,都不是作曲者要的風格,李後來帶唐曉詩錄專輯,覺得由唐唱才對,唱片公司卻不肯歸還原曲版權。為了版權問題,有人建議用舊曲填新詞,李便找了年輕詩人夏宇寫詞,作新曲,融入舊曲,是為「告別」,先後由唐曉詩獨唱與男女聲對唱,使「流浪近三十年的旋律,終於找到最好的歸宿」。

  1979年屏東老人陳達揹著月琴到台北,為雲門舞集的舞作「薪傳」錄唱「思想起」作為配樂,前後錄唱三個小時,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財,後來錄音的母帶不知所終,馬世芳則從母親舊日訪問錄音帶找到陳達演唱的紀錄,放在部落格供點閱。與上一代散文偏重人情世故的文風相比,本書多了作者的學養專長與專業,讓文章讀來更兼具知性與感性。

文章節錄

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朋友是在哪個時刻倏然驚覺:中文流行歌曲竟已變成一門足以承載時代、反映思潮的藝術形式。在台灣,這個「啟蒙時刻」很容易辨認:一九八二年四月,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問世,從此改變了我們聆聽中文歌曲的方式。

  誠然,「歌以載道」並不是什麼創舉。七○年代中葉,台灣掀起「校園民歌」風潮,青年知識份子紛紛投身歌曲創作、蔚為大觀,「原創精神」、「時代意識」與「世代自覺」原本便是彼時青年念茲在茲的創作原則。在精神上,羅大佑並未與七○年代的台灣青年創作歌謠「一刀兩斷」,而是延展、拓寬了這些面向。羅大佑並不是台灣第一個嘗試搖滾編制的歌手,更不是第一個在歌曲中反思國族情結、展示現實意識的創作人(李雙澤、侯德健都是可敬的先驅),然而他卻是第一個把搖滾的形式實踐得如此徹底、把歌曲的煽動力展示得如此激切的音樂人,這使他真正成為橫掃世代的標記。

  一九八二到一九八五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以一人之力,把台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展示著一個深沈、抑鬱的「大人世界」,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一如他在〈光陰的故事〉唱道:「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大佑的歌,是一整代人的青春啟蒙。

  之後,羅大佑赴美沉潛,一九八七年,蔣經國下令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台灣民間社會壓抑多年的力量傾巢而出。次年,羅大佑推出《愛人同志》,圓熟細膩、大氣磅礡,站上了樂壇的制高點,為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譜下了至為完美的主題曲。 之後,他在香港成立「音樂工廠」,廣邀頂尖好手,一九九一年的《皇后大道東》大膽探討香港前途,反應極為熱烈,〈東方之珠〉亦成為傳唱不輟的「城歌」。對一個來自異地台灣的創作人,這是香港樂迷給予的最高肯定了。

  如今回望,羅大佑帶來最重要的啟發,或許是他新鮮的歌詞語言:沈鬱、滄桑,充滿時代感,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在那個正值「經濟起飛」、政治氣氛逐漸鬆綁的台灣,「都市化」、「現代化」巨輪轟然碾來,羅大佑的語言,便成了「時代精神」最生動的載體。

  羅大佑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在意,他始終認為自己首先是「作曲家」。他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腔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收放起伏密密吻合,一如先人世代傳唱、渾然天成的古謠。〈童年〉的歌詞花了三年才完工,便是因為這樣的講究。且看他在「未來的主人翁」打造的長句,情景交融,筆力萬鈞:

  你走過林立的高樓大廈穿過那些擁擠的人

  望著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銀燈

  忽然想起了遙遠的過去未曾實現的夢

  曾經人們一度告訴你說你是未來的主人翁

又如彷彿預言了未來的「京城夜」:

  煙花的種子與火焰的種子/在你的夜晚還有我們的夜晚

  張開了繽紛的翅膀/照耀一個城市甦醒以來的演變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校園民歌」背景出身的音樂人也在台灣嶄露頭角。他寫的情歌,即將改寫中文流行歌曲的歷史──李宗盛原是民謠合唱團「木吉他」的成員,一九八三年,他初試啼聲,為鄭怡製作《小雨來得正是時候》,一炮而紅,成功讓鄭怡從「校園民歌手」轉型跨入「大人世界」,這是李宗盛展現他拿手的女歌手「形象工程」之始。後來的張艾嘉、陳淑樺、潘越雲、娃娃、林憶蓮、辛曉琪、莫文蔚,都因李宗盛的「精心調教」而登上歌壇頂峰,開展了藝術生命的新階段。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