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江戶人

發稿時間:2009/12/12
一日江戶人
一日江戶人
作者|杉浦日向子
譯者|劉瑋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09/11/09

  日本是一個特別重視圖像的國家,除了佔領國際的動漫,還有許多精緻的類旅遊書,以手繪代替照片,例如妹尾河童的《窺看日本》、《窺看歐洲》,例如本書《一日江戶人》。

  江戶即是古代東京,既以此名,不難想見本書不只是觀看現代東京,也帶領讀者出入古今,以歷史文化的眼光遊走日本首都。一般而言,我們對東京的印象是摩登都會城,只有京都等地才讓旅者感受到悠久文化,但本書以細膩豐富的圖畫、乾淨簡潔的文字,引領我們穿梭東京的大街小巷,帶出東京近代史、風俗發展史,眼光新鮮獨到,尤其對去過東京的讀者來說,幾乎是個震撼。

  結合人文地理學的創作,近年逐漸蔚為風潮,而捨棄照片改用手繪,雖然少了實際感,卻能放大特色,去蕪存菁,表現個人風格特質與其關注的視野。

文章節錄

序文節錄

閒來試作江戶人

李長聲(旅日文化評論家)

  中國人自大起來就要說漢唐,而日本歷史最值得一說的大概是江戶時代,那年間創造的浮世繪對凡高、馬奈的繪畫以及德彪西的作曲都有所影響。日本受中國影響之深是無須贅言的,但日本也自有獨特的文化與風俗,現今東京的幾乎也就是日本的,其文化原型基本是江戶時代創生並定型的,如俳諧、淨琉璃。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掠來銅活字和印刷機,江戶時代勃興出版業,出版文化發達,過去以寫本為主的平安文學如《源氏物語》也這才流布。有學者說,1603年至1867年的江戶時代,二百數十年幾無戰爭,在這泰平之世,日本「是一個充分營造、成熟並崩潰的完整而獨特的文明體」。所謂文明,就是指生活總體。平安、鐮倉、室町、戰國時代,庶民穿的是苧麻,到了江戶時代才穿上木棉。大體來說江戶時代是富裕的,農民及市民安居樂業,也較為有閒,各種年中行事和祭禮興盛,沿襲於今。所以,懷舊一般就是懷江戶,若遠懷奈良時代或平安時代,則不免太直接地牽扯中國文化。

……

  江戶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巨大的都市呢?

  1600年關原之戰德川家康擊敗了對抗勢力,稱霸天下。翌年,仙台藩主伊達政宗向家康進言:把各地藩侯的正妻嫡子集中到江戶,在箱根、足柄設關卡,形成一個大籠子,有他們當人質,藩侯無二心。這位獨眼龍還做出表率,在江戶修建大宅院,讓妻子入居。其他藩侯也積極效仿,以示忠心,後來就成為制度。幕府又規定三百藩侯定期來江戶覲見將軍,藩侯們往來於江戶與封地,一路招搖,勞民傷財,幕府則藉此消耗藩財,使之沒本錢謀反起事。暫居也罷,定住也罷,都需要在江戶建公館,甚至兩三處,此處辦公,彼處生活。江戶不僅有德川將軍的家臣軍團,大小藩侯也帶來下屬,多則三千有餘,以致江戶人口有七成是不事生產的武士,形成了畸形的消費城市,每年用掉全國生產的財富四分之一。這麼多武士「單身赴任」,打架鬥毆就成了江戶的一大特色,而且男女比例二比一,自然繁榮了花街柳巷。江戶的泰平是鬧鬧哄哄的猥雜的泰平。關於江戶的圖書,似乎寫淂最多的是酒與色,但不少人過分美化娼妓,對江戶抱有一種幻想乃至妄想。

  即使沒有彼理率美國艦隊來敲打國門,由於制度疲勞,19世紀日本也到了末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日本人恨不能沒有過江戶時代,天皇設宴也變成法國菜。本來棄之如敝屣的浮世繪,因為歐美人叫好,趕緊撿回來,捧之惟恐不高。可是作為一座城市,江戶被明治及其後的時代摧毀殆盡,永井荷風在1915年出版的《東京散策記》中寫道:「不方便拉電線,就毫不客氣地砍掉路旁的樹木,儘管是自古形成的眺望勝地或者很有來歷的老樹,也隨便胡亂建紅磚高樓,這樣的現代狀態其實只能說它是從根底破壞了本國特色和傳來文明的暴行。要是說由於有這種暴行日本才成為20世紀的強國,那就是日本為了貌似強國,完全把可貴的內容當作了犧牲。」實際上,江戶風貌如今只能從書中讀,畫上看,特別有趣的就是杉浦日向子的「考畫」——她既是漫畫家,又是江戶文化研究家,把歷史考證的成果具現成漫畫,例如《一日江戶人》。上世紀80年代後半,正當泡沫經濟鼎盛之時,田中優子著《江戶的想像力》和佐伯順子著《遊女的文化史》先後問世,肇始江戶熱,而杉浦推波助瀾,漫畫出書,電視出鏡,把這股子熱潮灌進家家戶戶。往昔的風俗,比如穿著打扮,往往難以說明白,但畫出來就一目了然。杉浦從日本大學藝術系美術科退學,師事稻垣史生。稻垣是考證學家,NHK的大河電視劇好些就由他提供歷史考證。他對弟子甚嚴,但是說:日向子的作品那是可以放心的。生動之餘,杉浦未免把封建社會的江戶描畫淂太明亮、太自由。

  以前有一個說法:京都穿窮,大阪吃窮,江戶喝窮;《一日江戶人》也告訴我們,江戶人好酒,從早喝到晚。杉浦也好酒,尤其喜好在蕎麥麵館喝。「總之,」她曾說,「酒和女人要讚美,不應該批評,要享受。」日本人長壽,女性平均壽命為八十五、六歲,但江戶時代只有這一半。杉浦病逝於2005年,享年四十有六,真像是「從江戶來的人」。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