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發稿時間:2012/05/12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作者|特拉姆.史都華
譯者|李靜怡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2/04/05

  堪稱節儉的台灣人都常倒掉很多食物,遑論歐美國家消費大眾,《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一書透過調查發現,從個人飲食習慣到餐廳管理,乃至於超級市場銷售策略,都不斷增加食物浪費的數量,點出人類浪費食物的驚人真相,與因此對地球造成的負擔,同時點出食物源頭許多農人辛苦種出的作物就這樣被浪費掉了。

  作者特拉姆‧史都華是英國自由撰稿人,中學時經過超市與餐廳看到垃圾之多令他震驚,他評估過,能從這些垃圾撿回來再食用的部分足夠他每天吃飽,如今他常在廣播電視上評論食物相關議題。此書是他多年採訪的記錄,從超市到食物製造商與餐廳,他帶領讀者一一認識各種浪費的根源,消費者也是助長浪費的元兇之一。

  他指出大家對食物有許多錯誤的迷思。例如對賞味期限的執著,消費者已習慣商店食物賞味期限接近到期就認為不宜食用,這個錯誤觀念造成每年數以千萬計的食品被丟棄。其實,過了賞味期限的食物都仍然可以吃。價格優惠與家庭特大號等常見行銷手法也讓消費者以為撿到便宜而買回家,但根本吃不完,最後還是丟掉。

  至於餐廳與食品業者的浪費又更可觀了。研究發現每年浪費的食物當中,不到三成來自家庭,其他超過七成都是餐廳與食品工廠造成。而上餐館的消費者也有很大責任,他們點菜往往超過所需,吃不完只好倒掉;食品工廠則常為了賣相好看,製造過程中的浪費也十分驚人,有業者甚至坦承浪費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作者提醒大家應該從日常生活開始改變。例如去超市採購不要被價格吸引,要以自己是否有需求作最重要的考量;去餐廳點菜也要適可而止,點來的菜要盡量吃完,日本甚至有個團體提倡連菜汁也要吃乾淨,因為,菜都吃光了,當然就沒有垃圾,也就不會浪費了。書中許多不浪費的正確做法,值得大家一起努力跟進。

文章節錄

第一章 糟蹋所有物

2/超級市場

  猴子在想:「那個繼承我們高貴血統的人啊!最好徹底消失……你永遠看不見,要是有隻猴子在椰子樹旁拉起了籬笆,讓椰子白白浪費掉,不分給其他猴子嘗一嘗……為什麼呀!如果我在這棵樹旁圍籬笆,飢餓就會逼著你過來偷我的財產。」

〈猴子〉,大衛.巴洛謬和珍珠王寫於紐奧良(一九五七年)

  一九九七年,美國政府估計食品零售業每年糧食浪費量約二五○萬噸,低於全國總供應量的二%。日本官方數據則為二六○萬噸。英國官方贊助的非營利組織: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畫(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 和環境署評估,按照人口比例而言,英國糧食浪費量比例約為美國三倍(當然美國還有極大進步空間)。雖然有其他組織提供不同數據,但是英國零售業的過度浪費,引起該領域學者密切觀察。

  造成英國零售業與他國巨大差異的,是超市糟糕、鬆散的管理方式,慣性忽視應有的社會與環境責任,和接受新科技的牛步。此外,英國超市向來拒絕捐贈多餘食物給非營利團體(美國超市則徹底執行),政府也無能推動相關政策,督促改變。根據 WRAP估計,英國零售商每年糧食浪費量約一六○萬噸。

  這個數據已經夠嚇人了,WRAP 內部成員卻表示現況可能更糟。因為WRAP 數據是由較有效率的企業所提供資料推斷而來的,更多暴殄天物的企業被排拒在外。根據美國調查,最浪費的零售商和較有效能的對手相比,食物耗損量約為三十五倍以上。更荒謬的是,所有數據是業者自願提供的,不但缺乏細節,也難以比對研究。例如有些超市僅提供棄置在店面後方的食物數據,有些則包含了配送過程的耗損。整體而言虛大於實,真相恐怕還藏在某個陰暗的角落。

  有些組織的研究數據則遠遠低於WRAP。某數據認為英國每年僅製造約四五.五萬噸的廢棄食物;畢法(Biffa)垃圾處理公司則宣稱零售商每年製造約五十萬噸廢食。這或許因為不同研究單位對「食品零售商」定義不同,像三明治店或許就不一定在研究範圍之內,況且,不同單位對「食物」的定義也非完全一致。

  零售商提供的資訊很難不讓人懷疑。一位零售業者跟我說:「研究零售商提供數據意義不大,因為他們多半低估自己的浪費程度。超市極力想隱藏營業額,要謊報丟棄的垃圾更是簡單,經理多半低報數值以提高企業形象,同時掩蓋不當行為。」

  店家提供不實數據,而大眾也不遑多讓。調查者發現,個人提供給政府的家庭食物浪費量估計,和真實情況的差距高達三十倍之譜。自我檢查數據被認為完全沒有公平性,要了解實際情況的唯一方法,就是徹底清查垃圾桶。英美民眾開始接受法醫式的垃圾桶盤查,連麵包皮或吃剩的蘋果核,都一一記錄下來。

  但是,如果要研究全球惡名昭彰的連鎖超市,也只能參考企業公布數據,此外目前還沒有供交叉比對資訊的正式機制。超市掩埋了上萬噸的珍貴食物,並且不讓任何人知情,事實上,定點清查超市傾倒量,比翻找上萬個發臭的家庭垃圾桶容易多了。眾家調查單位估算食品工業的浪費數值,但據我所知,英國僅有一份報告是調查者親自在超市後面翻找丟棄食物,而那還是為期兩週、單一店家的報告。生物性回收(Bio Recycle)公司董事長愛瑞克.伊凡(Eric Evans) 也是該份調查報告撰寫者認為,超市不希望讓任何人發現他們究竟扔掉多少食物,該報告書寫:請想像八卦報紙標題「巨量食物被傾倒在掩埋場!」他認為所有數據都由企業撰寫繳交,完全地自由心證,如果要得到真相:必須去垃圾桶裡翻找。

  大型超市認為廢棄食物總量具有商業機密價值,如果敵手知悉自己的浪費量,可以藉此設計較有效率的管理體系。而這正是政府該強制規定企業公布浪費量的原因之一,藉此加速促進改善企業管理效能。

  一開始,調查者總是很難理解,為什麼商店總是進過量食品,最終又將大量存貨扔棄。既然銷毀貨品必然造成成本開銷,企業體想必極力避免削減淨利率的任何因素。如果抽絲剝繭地找出業界過量進貨的經濟概念,情況如同前章所提的K10壽司店,放大其規模至極致。第一個重要因素是,超市認為必須確保顧客永遠可以買到喜愛商品,以免心生怨懟的顧客不再上門。一位亞洲的超市經理告訴我,這代表「塞滿超市貨架,不留一絲空隙。」就算最後通通倒掉,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超市的補貨數量仍然多到不合邏輯。事實上,超市精算後的鉅額浪費,出於認定顧客喜歡看到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讓商品占據所有視覺空間,製造優渥生活的錯覺,刺激商品選擇的慾望,也是消費主義文化最經典的信仰。儘管超市經理深知部分商品存貨過量,他們還是會說服自己,這一點點的損失會讓顧客源源不絕。如果貨架空蕩蕩的,顧客肯定會被商品擺得更氣派的超市吸引走。根據部分超市從業人員的說法,這是目前普遍流行的超市經營常識。儘管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顧客會更希望自己選購的食品所剩無幾,代表他們買回家的,可不是在超市待了一整天的滯銷品。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